会场三在同一时段探讨了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史研究和电影美学的相关议题。会议由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系主任吴冠平教授主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司徒安(Andrew Stuckey)教授主要以《长城》、《山河故人》等影片为案例,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特效和奇观现象进行分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建德(Stephen Teo)则分析了东西方电影研究领域内对功夫电影这一类型的不同观念,并提出如果将东西方两种价值观和标准融为一体,可能会提供一种研究功夫电影的另类视角。美国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张真(Zhang Zhen)在会上分析了中国早期电影史中的孤儿题材影片,认为其可以作为跨国通俗剧的典型代表,发挥着突出的国际影响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则阐述了自己在电影通史研究相关问题上的实践与思考,以期对中国电影通史研究有所深化与拓展。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回首了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所经历的七个表演阶段,并对“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学派”的建立进行展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认为,从年谱学与影人年谱的角度进入中国电影史研究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这不仅为中国的电影史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和价值导向,也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奠定不可或缺的学术基础。
10月12日晚上,全体与会嘉宾在北京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观赏了新片《影》。放映结束后,在王海洲教授的主持下,《影》主创团队的摄影指导赵小丁,录音指导杨江、赵楠来到放映现场与师生、观众进行学术交流。
10月13日上午,会议四在北京电影学院中等放映厅召开,与会的六位中外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围绕着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展开讨论。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部长贾磊磊研究员担任会议主持。美国欧柏林学院教授蔡秀妆(Hsiu-Chuang Deppman)作了开场发言,主要对贾樟柯电影进行个案分析,尤其对其影片《世界》中美学表达和现实空间呈现进行了细致解读。
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重点阐述了他对“中国电影为何要走向世界、有无可能性走向世界以及如何走向世界”三个问题所进行的思考与反思。
北京电影学院王海洲教授对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叙事策略与文化再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当前中国电影创作,仍需不断探索价值表达的有效路径,并对叙事策略进行修正,才能实现价值理念的有效传导、国家形象的积极塑造。
美国陶森大学教授符平(Ping Fu)以美国为案例地域,以《芳华》和《疯狂的亚洲富豪》两部影片为例,分析中国电影和华语电影在西方受众群中的接受度,并探究之所以形成“国际观赏障碍”的内在原因,进而探讨中国电影作为文化的传播模式和作为产业的运作模式。
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骆思典(Stanley Rosen)运用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相关理论,结合中国电影在北美电影市场推广过程所遇到一些实际困难,来分析中国电影推广中国软实力面临的障碍。
宁波诺丁汉大学任格雷教授(Gary Rawnsley)则主要从软实力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电影的文化意义。
10月13日下午,在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副部长王海洲教授的主持下,与会嘉宾就影片《影》展开学术研讨,并与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学者共同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视角多元,青年学者们踊跃发言,讨论气氛热烈,具有学术研究与影片欣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特点。
在两天的会期中,海内外学者围绕不同议题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深入的探讨,既增进了国际友谊,也在交流、对话、互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了学界对不同国家、地区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认识,促成中国民族电影的国际发声与自信彰显,成为共谋发展大计、激发产业活力、促进交流合作、回馈学界期待的又一次盛会。此次会议也是近年来国际间关于中国电影研究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也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影学派”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撰稿/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