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亲述:我所经历的北大清华招生争夺战

北大教授亲述:我所经历的北大清华招生争夺战
2018年12月06日 15:23 澎湃新闻

  本文由澎湃新闻摘录自《科场现形记续编》,作者郑也夫。

  北大清华近年的招生争夺战十分激烈。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和对参与2015年北大招生工作的5位同学的访谈,力图较为客观地呈现出招生工作的图景。

  一、进入招生组的学生

  北大各招生组是由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招生办公室(以下简称招办)统一领导和管理,每年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设一个总部,市、县根据多年来该地中学和高考成绩情况适当派驻招生组。名牌中学多的、生源好的地区招生组规模就大。

  招办人手不足,所以会从学校抽调行政人员和院系教师及在校学生。对参与招生的学生有如下选择偏好,一是高年级本科生,二是本科就在北大的研究生,三是生源地学生,特别是名牌中学考上北大的。

  不同的学生进入招生组渠道不同。有从老乡群获得消息,经介绍加入;有通过已在招生组的社团同学邀请加入;也有报志愿时便被邀请从大一开始加入;还有因报考时认识了所在市招生组负责人,后主动联系该负责人而加入。

  招生工作并不轻松。参加北大招生组的学生、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是义务劳动。那么,对于这样一份在短期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义务劳动,学生们参加招生的动机是什么?不同学生加入的原因各有差异,主要有:

  能公费报销回家;满足对招生过程的好奇心;基于人情关系的帮忙,特别是与招生组老师的关系;四,为个人简历增加一道经历;通过招生拓展人脉;当年报考时曾被清华招生组“坑过”,希望能为后来者现身说法,提供经验;怀揣自己的理想主义和招生理念,希望能够得到践行;为北大和中学母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争夺目标与落地前的准备

  北大的竞争对手是清华,兼顾港大和港中文。每年招办会先组织一次行前大会,介绍往年的招生情况和问题及解决方案、分享招生感受和技巧、发放招生宣传材料、强调招生纪律等。

  招生争夺最重要的目标是省文理科状元,其次是文科前五或前十,理科前十或前二十;另一目标是控制本省招生分数线,最好能比清华高一分,这主要是针对理科,文科不作要求,因为北大文科招生人数比清华多,最低分数线每年基本上都会更低。

  招生不是高考成绩出来前后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招生组落地前,招生争夺战已经打响,一般是从学生进高二开始,这期间主要有几件事:

  一是重点中学寒暑假的返校宣讲,宣讲人基本是该中学或地区刚考上北大的学生,目的是通过师兄师姐或者老乡的身份沟通感情,介绍和宣传学校。二是在高三时,到各知名高中,根据学生前两年的成绩以及最近几次模拟考或大考的成绩统计高分层。这一阶段主要是跟学生和家长保持联络,同时通过中学校长、年级长、班主任了解学生们对北大和清华的倾向,争取让高分学生报名参加博雅计划。三是在高考结束后,对来北大参加博雅计划和自主招生笔试与面试的学生,招生组会组织一系列活动来加强联系,但是不同省份的招生组形式不同。与学生和家长在这一阶段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从他们那里了解到清华给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分或降分力度,从而能使北大适当调整招生争夺战略,反之于清华亦然。

  三、落地后的招生争夺

  高考成绩出来前几天,招生组就需要到达驻地,到达后成绩出来前是和清华竞争的一个宝贵时间段。

  笔者2015年所在的招生组提前两天到达。先是前往A市三所重点关注中学,拜访校长、副校长、高三年级长和“尖子班”班主任,了解有可能上线的学生的估分情况、院校和专业倾向。有的招生组也会直接和学生联系,询问估分情况。有的会举办答疑会或宣讲会。有的招生组则不会有太多行动,宣讲会在成绩出来后举行,因为这时考生才知道他在全省的排名,才能结合自身情况去了解学校和专业。

  高考成绩出来这一天对于招生组而言十分重要,这一天北大与清华要在三个方面抢时间。

  一是拿到高考成绩。尽管教育部在2011年3月底曾发出通知,要求地方教育部门确保高考数据信息安全,凡需要阶段性保密和涉及考生个人的信息,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但在绝大部分省份,两校都会提前知道成绩,只是不同省份渠道不同。有的是通过招生组老师过去几年的招生中与考试局里的人建立起来的私人交情,这属于最高机密,学生组员不清楚究竟如何提前拿到成绩。有些地区的中学校长或家长会更早得知成绩和排名,信息甚至更具体。有的省市招生组能提前拿排名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名单,因此需要在放榜后以最快速度向名单上的考生打电话确认成绩,从而迅速整理出排名。

  二是确定文理状元并在第一时间见到。2015年笔者所在的省份理科状元是从一个私立学校出来的黑马,当时清华招生组比北大抢先一步接触到他,此后北大便一直处于被动的追赶局面。

  三在争取比对方先接触到前十名的考生。为了能第一时间接触到高分考生,有些招生组会在出成绩当天下午邀请有希望上线的学生前来参加讲座或分享会,并尽量把时间拉长,类似于将考生“圈留”起来,最好能够等到招生组拿到成绩,并阻止考生前往对方招生组驻地。但笔者2016年、2017年所在的招生组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在得知考生排名的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考生,邀请考生和家长前来驻地了解学校和专业情况。

  成绩和排名尘埃落定后便进入北清两校争夺学生最激烈的阶段,也是学生和家长与两校招生组谈判的阶段。

  整个流程包括与上线考生接触、介绍学校和专业信息、确定考生意向、签订合约、赠送纪念品、拍照、组织活动。中间会根据考生的不同情况,包括名次、家长和亲戚的意见、清华招生组的行动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争夺最激烈的是省状元,其次是理科前十文科前五。对于省状元,两校的策略相同,比的是谁最先接触到并“控制”起来。2015年,笔者所在的省份理科状元由清华先接触到,并迅速将其带离该省,为其买了去往北京的机票,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在北京的行程,以此让其无法与北大招生组接触。当时北大招生组的应对策略是不停地向该状元及家长发短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希望能得到和他见面的机会。在得知他的航班后马上买了该航班的票跟上北京,通过不断地争取最后终于获得了与该学生见面的机会,见面后的策略是不再说服,而是带他参观北大,参加他感兴趣的讲座和专业。不过最后该状元还是去了清华。2015年笔者所在的招生组可以说是完胜,出分当晚很快签了9个同学。清华招生组因此也比较着急,开始反攻。反攻的策略是砸专业,对于一些学生用经管和建筑来吸引,这种用专业吸引的方法北大也使用,但只会针对名次靠前的考生,一般是用光华、经院、数学、元培来吸引。对于状元或省前二,如果招生组自身的力量不足以将学生招进来,会动用到中学、学生家长单位乃至地方政府关系,清华在动员工作上比北大略胜一筹。

  影响北清两校争夺激烈程度的还有中学和学生家长的态度。有的中学长期以来与北大或清华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如若中学和清华关系更好,那么这个中学的学生可能更多地会选择清华。另一个两校需要展开拉锯战的对象是学生家长,尤其是排名靠前的。有的学生家长会因学生的排名谈条件:专业和金钱。不过这属于少数现象,一般是状元和省前三才有这个筹码。总体上提钱的家长是少数,而且北大招生组对于学生家长提的条件是有底线的,笔者所在的招生组并无专项经费给状元。状元们拿到的钱由几部分构成:省市的奖学金和北大新生奖学金以及部分地区企业赞助,另有部分院系的新生奖学金,如光华管理学院。

  网络上有一种偏见,即农村的高分考生更会因经济原因跟招生组谈钱,实际并非完全如此。家长不分农村城市、贫穷富有,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前途,只是可能会因刻板印象或亲人朋友的观点及专业热门程度来影响孩子做决定而已。在这个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即无论学生是文科还是理科,是否有兴趣,家长大多希望学生学习金融、经济、管理类专业。理科生的情况相对好一些,部分理科生会愿意学基础学科。整体专业选择偏好与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氛围息息相关。

  2015年笔者遇到两个这样的学生,一个是想学社会学,一个是想学化学。前者在和北大签约后为了躲开家长,便一直和招生组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在一起,每天等到天黑再回家,避免和家长争吵专业选择,最后如愿进入北大社会学系。后者是一名省理科第二名,在清华那边了解情况后又到北大这边咨询,确定到北大学化学。中学和家长因为这个成绩选择读化学而不是经济、金融类专业而可惜,因此一直在极力劝说并施加压力。学生为了对抗,和北大确定后选择直接远行出游,但最终还是在晚上11点多被家长连夜召回。笔者不清楚中间清华招生组做了哪些工作,但学生在回来后,家长便连夜带着他到北大招生组致歉并让学生去了清华。

  这些现象折射出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和个人的兴趣的认知不足,多数是挑选一个分数够得上又不会太吃亏的专业,这时容易受到专业热门程度和亲朋好友的影响。有的学生和家长比较尊重招生组老师的建议。招生组的老师一方面会根据你的成绩给出你的专业选择范围,另一方面也会根据你的能力提出建议。

  四、参与招生的感受

  R同学第一次参加招生,对于北清两校招生争夺战,他说:“我感觉有失风度,有辱斯文。但如果从实际的角度来讲,两家争夺是很正常的,在这种体制下你不争的话可能就招不到好学生,所以是情理之中吧。但是争得太过分的话就不太好,感觉还是有点走在违法与不违法的边缘。我觉得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对考生有利的。北大清华相争,考生反而会得到利益最大化,如果是两家不争的话,就相当于没有竞争吧,学生话语权会少一点。清北相争学生的话语权可能更多一点。”

  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我们提供充分的信息,让家长和学生自己去做判断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但在实际过程中,为了争夺排名靠前的考生,提供信息和建议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尽各种努力去争取和说服他们选择北大。中间遇到谈条件的家长,仿佛是把学生当商品,尽管不喜欢这种行为,但依然要争取。

  整体上看,北清两校各有着明显的招生风格,清华有着过人的动员和洗脑能力。其实,两校在招生过程中都是弱势的一方,排名靠前的考生和家长才是最为强势的。

  本文作者:郑也夫

  郑也夫先生自2010年始讲授“批判的教育社会学”。教学相长中,他的著作《吾国教育病理》和这门课上挑选出来的同学们的调查报告汇编《科场现形记》(2014)联袂问世。2018年11月《科场现形记续编》(中信出版社)出版。《续编》43万字,含35篇文章。用郑也夫序言中的话说,其意义在于“向有心的读者们呈现中国教育现状,它的不为统计局与资深研究者关注的若干细部”。本文是《科场现形记续编》中的一篇的摘录。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刊发。

免费高考神器:新浪升学帮,只需输入省份、位次、预估分数,高考志愿一键智能推荐。冲、稳、保,制定专属您的分层次志愿方案。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新浪升学帮”,就能下载哦!新浪升学帮助您轻松报志愿!

升学帮
自媒体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