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近百万考生和家长的“艺考焦虑”?

谁来拯救近百万考生和家长的“艺考焦虑”?
2019年01月11日 10:30 新浪教育

  1月6日以来,多名艺考生反映艺考报名环节出现问题:在通过一款名为“艺术升”的APP报考时,遇到卡顿、闪退、加载不出来甚至系统崩溃等故障,导致大量考生没能报名成功。 “70万考生丧失报名资格”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在各个网络平台上,考生和家长的焦虑不断叠加、蔓延。在我们艺考家长圈的家长交流群里,甚至有家长盯到凌晨三点,只为给孩子成功报考。

  对于这次报名事件,圈姐和大家一样心疼辛苦备考一年的孩子们,也理解大家的一些吐槽、质疑、愤怒,所以圈姐这两天特意整理了各种资料,并请教了两位多年负责招生工作的招办负责人,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重新梳理一下事件,并总结一些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新艺考”。(附部分艺术院校2019报考时间、报考途径汇总和美院招办负责人访谈实录)

  在圈姐看来,造成这次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艺考政策发布较晚,且对艺考新政解读不及时;

  2、考生和家长没有深入研究新政、理性应对新政,存在盲目报考;

  3、“艺术升”APP技术欠缺,且运营方对艺考报名高峰流量预估不足,应对滞后;

  4、部分高校官网报名渠道的分流作用弱化甚至丧失。

  关于第三点原因和第四点原因,已经有很多人讨论分析过,内容很全面,圈姐在这里就不再详说,主要和大家聊聊第一点原因和第二点原因。

  事件梳理

  1。艺考政策变化

  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相较2018年,今年的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与艺考生紧密相关的主要有两点:

  一是“除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2019年高校美术学和设计类专业一般不组织校考;2020年起使用省级统考成绩,不再组织校考。”

  二是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进一步提高。

  这两点变化的任何一点,都对考生有不小的冲击,与这次报名事件直接相关的,是第一点;间接相关的,是第二点。

  2。艺考生和家长的担忧

  减少校考院校,增加统考院校的改革,打破了考生心中原有的 “统考+校考”的考试模式。

  许多考生和家长都觉得:统考是第一次考试机会,校考是第二次考试机会,往年的“统考+校考”,让考生能有两次机会,而今年大多数院校不再举行校考,会让考生失去“第二次机会”。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看到新政就觉得心慌,看到有校考院校开放报名,就蜂拥而至,希望紧紧抓住所剩不多的“第二次机会”。

  在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考生和家长这种“心慌”就进一步加剧。

  尽管最近两年,有很多声音在高喊着艺考不是捷径,但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文化课成绩不好,而有某方面艺术潜质的同学来说,艺考依然是一条捷径。

  圈姐这里说的捷径,不是说艺考很容易,不辛苦,而是说,艺考能让这些文化课成绩不好但有某方面艺术潜质的同学走一条对他们来说,比纯粹拼文化课的高考能更容易考上好大学的路。

  所以,选择艺考的学生中,大部分依然是文化课成绩比较弱的同学。

  艺术类专业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进一步提高,这些文化课成绩本来就比较弱的同学肯定内心压力增加,觉得报考理想院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了。

  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难度加大就意味着机会减少,而减少校考院校和提升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的同时出现,则会让考生和家长觉得机会在双重减少。

  在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教育部已经有了明确的硬规定,没有办法更改的情况下,考生和家长就焦虑的涌向了所剩不多的校考院校,迫切想去抓住自己心里以为的“第二次机会”,希望能给自己增加哪怕多一点点的可能。

  3。考生和家长的担忧背后

  那么,艺考新政的实施真的是家长和考生所担心的这样吗?

  在圈姐看来不是。

  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进行艺考改革、实施艺考新政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更好的选拔人才,而不是为了造成考生和家长的内心焦虑。

  既然实施艺考新政的目的不是为了造成大家的内心焦虑,为什么事实上却造成了考生和家长的内心焦虑?这种结果并非初衷的原因是什么?

  据圈姐了解,从艺考新政发布到现在,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只是看到了新政,但没并有真正看懂新政,更不清楚该如何应对新政。

  这一是艺考新政发布较晚,且官方对艺考新政的解读不及时。新政颁布时间是2018年12月29日,距离2019年1月6日的艺考报名高峰仅仅只有一周时间,留给考生和家长思考的时间很短,很多人来不及应对;也没有相关信息向考生和家长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实施这些新要求?实施这些新要求对考生和家长有哪些好处?考生和家长该如何应对这些新变化?

  第二就是因为考生和家长自己没有好好去理解艺考新政,没有去想“艺考新政打破原来的考试模式后,新的考试模式给考生带来了哪些好处?自己如何抓住这些新的好处?”。

  有句话说:“人类拥有警惕变化的本能。无论那是积极的变化还是消极的变化,人都会将其排斥。”

  对于多数考生和家长来说,原有的艺考政策,是大家在之前很长时间就一直关注、研究过的,而且还有专业人士的报考分析和往届考生的报考经验可以参考,对原有政策“心里有底”。

  新的艺考政策,前面既没有过来人的报考经验可供参考,也没有专业人士做全方位的解读分析,考生和家长对这些变化“心里没底”,所以就害怕失败,不敢尝试,只想抓住自己“心里有底”的校考。

  有一部分家长在接受紫牛新闻采访时表示,蜂拥报名时自己心里的确“慌得不是一点点”。“今年艺术类校考的政策大调整,接下来会是什么情况,大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看到有学校开放报名,就立马涌上去了,报上一个是一个。这种时候谁还管报名费啊,最重要的是报不上名就惨了。”

  1月6号到1月12号,是很多院校校考报名的集中时间段,原本报名人员就比平时多,在今年考生和家长“心里没底”、蜂拥报名的情况下,人员就更加爆满。

  7日早上6点钟,杭州亦闲发布“艺术升报名系统开通3天的情况说明”,给出的数据显示:

  3日凌晨6点,中央美术学院准时开通报名,每秒最大并发连接数1.98万;

  5日凌晨6点,鲁迅美术学院开通报名1小时内,三大考点均已报满,每秒最大并发连接数5.7万;9点湖北美术学院开通报名,5分钟后每秒最大并发连接数12.5万;

  6日凌晨6点,西安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同时开通报名,开通瞬间每秒最大并发连接数28万,晚上23点每秒最大并发连接数34万。

  在这几乎呈指数上升的报名人数背后,有多少考生和家长是真的想好了报考这几所院校?又有多少考生和家长是慌乱中迫切想抓住什么,好让自己多一点安全感?

  如果是后者,这种慌乱心情可以理解,但对报考并没有帮助。对当前校考报名和后面的高考志愿填报有帮助的是,认真看懂艺考新政,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艺考变化的方法。

  二、事件应对

  从政策发布及解读上来说,需要相关部门更加全面的考虑考生和家长需求,提前发布并及时解读,引导考生和家长理解考试变化、合理应对考试变化。

  从报名平台上来说,艺术升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被监管。有信息显示,考生在艺术升上注册的信息,可以在多个高校间共享,这确实是便利之处,帮考生省却了在多个院校注册的麻烦。但这次问题之后,我们应该考虑,这个便利由提供是否合理?艺术升又是否合格?未来,艺术升是否能跟上考生和家长们新的报名需求,并及时应对变化?如果相关高校继续使用这一报名平台,如何保证这个平台技术过关、收费合理?如果不再继续使用,又该采取什么措施,保证考生可以既方便又安全的报名?

  作为考生和家长,以上这两方的问题,我们可以呼吁解决,但没有决定权,所以在发出呼声之外,圈姐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冷静下来想想,我们自己能决定什么?怎么最及时有效的减轻自己的损失?还没有开始报名的考生又怎么避免这类问题?

  1。正确看待艺考新政

  四川美术学院招生办副主任杨清和介绍说,从被录取的角度来看,考生的机会并没有减少;从整体上看,艺考新政有利于促进规范专业考试、规范录取、减轻考生负担,对考生和不再校考的高校都有积极的意义。

  之前的艺术类专业考试,校考院校数量虽多,质量却良莠不齐,一部分院校校考组织不严谨,阅卷不规范,收费不规范,给考生增加了不少苦恼。

  传统的美术类专业考试,各大院校之间,校考成绩不通用,按照传统的志愿填报方式,在一个学校取得的考试成绩,就只能用于报考这一所学校,在每年艺考季,“考生差不多总要有一个月的时间拖着箱子四处赶考(扬子晚报)”。加上各个学校的考试内容、录取标准不同,考生就要针对不同院校分别备考,报考院校少的话,风险大,报考院校多的话,则任务重。

  新的艺考政策,将更多院校纳入了统考范围,加上多数地区都已经施行了艺术类平行志愿,考生可以凭借一次统考成绩报考多所院校,这样,在不减少考生录取机会的同时,还能帮考生省去重复备考、全国赶考的大量时间、精力,也能帮艺考家庭减少报名、赶考等各方面的费用压力。

  2。合理应对艺考变化:调整备考策略,把握新变化中的新机会

  当前,我国的艺考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统考,参加校考和高考。对于这种类型的艺考,统考成绩相当于一个敲门砖,但并不是最终录取标准,统考成绩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校考成绩。可报考院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校考院校”。艺考新政减少的,正是这类院校的数量。

  第二种是通过统考,不参加校考,直接参加高考。可报考院校就是我们所说的“统考院校”。随着艺考政策调整,这类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其中不乏985、211重点大学,也有一些艺术实力很强的一本、二本院校,适合大多数艺考生报考。

  这些院校在招生中,一般是按考生的加权成绩和志愿排序排队录取。加权成绩就是按一定比例将考生的专业课分数和文化课分数折算后相加所取得的成绩,专业课和文化课都很重要。

  考生在报考时,一是要关注哪些学校承认自己所在省份的统考成绩,认真分析这些学校的招生政策,结合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等选出适合自己的院校。

  二是专业课和文化课考试都要看重,统考和高考都要认真准备。四川美术学院招生办副主任杨清和介绍,从全国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都是按文化分和专业分的加权分来录取的,专业成绩并不是录取标准,专业考试后,文化成绩特别重要,随着艺考政策调整,文化成绩在加权分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重。考生要规划好专业课学习和文化课复习时间,并在专业统考结束后及时投入文化课复习中。

  三是在填报平行志愿时,要按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顺序选择院校,避免一味追求热门院校。

  在这些具体方法之外,考生和家长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思维。面对艺考政策调整,第一时间了解政策、吃透政策,不理解的地方及时请教专业人士,做到心中有底,避免慌乱中的盲目。

  毕竟,艺考是我们自己的事,事关我们自己的根本利益,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后,再去生气、吐槽,也不一定能挽回自己的损失。所以最好的就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提前把自己所有能做到的,尽力做到最好。

  三、招办主任解读新艺考

  (与招办负责人对话实录)

  对话四川美术学院招生办副主任杨清和

  艺考家长圈:杨主任,您觉得这个新政策,会减少考生的机会吗?考生和家长担心有必要吗?

  杨主任:新政的目的是规范专业考试,提高专业考试的质量和有效性,减轻考生负担。从长远看,对考生和不再校考的高校都有积极的意义。考生和家长的担心,我想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不校考后,如何使用统考成绩填报心仪的学校,部分考生和家长目前还没完全明白。

  另一方面,部分考生、家长和培训机构惯性地用以前的政策在准备校考,可能没有特别重视省统考,省统考成绩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还想通过校考来增加选择的机会和底气。

  所以非常理解考生和家长的担心。

  但是,换一个角度,考生和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主要因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全国考生被录取的角度来说,考生被录取的机会并没有减少。因为全国的录取计划数和考生数相对是比较稳定的,被录取的概率是相对稳定的。

  二是从志愿和投档规则来看,全国各省基本上都已实行平行志愿,个别省份还是实行的一档多投,根据考生的投档成绩和志愿平行排序投档,可以在现有制度下最大化满足考生的志愿。

  艺考家长圈:那新政实施后,考生怎么报考比较好呢?

  杨主任:报考开展校考的学校,考生不必恐慌。

  首先,每一所开展校考的院校,会非常欢迎每位考生报考,并全力保障考生的报考需求的。其次,理性报考非常重要。考生需要理性分析自己的艺术理想、心仪院校和专业、职业发展、考上的可能性等方面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求学定位,只有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以及适合自己的艺术氛围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高质量地促进自己的发展,不一定是报考越多的学校就机会越多。同时,考生和家长应该去了解心仪学校的录取规则。从全国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都是按文化分和专业分的加权分来录取的,专业成绩并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学校在加权分中的文化成绩比重也越来越大。专业考试后,文化成绩特别重要,理性报考,会有更多时间进行文化复习,从而在录取环节占据更多优势。

  最后,热忱欢迎大家报考四川美术学院!

  对话广州某高校招办负责人

  艺考家长圈:这几天艺考报名系统崩溃这个事儿让很多考生和家长都很心慌,我们了解到,今年艺考报名拥堵,有一个原因是,考生觉得只报省考就只有一次报考机会,再报个校考,就多了一次机会。新政实施后,很多学校都不能校考了,剩下能校考的学校少了,扎堆到少数几个能校考院校的考生就很多,加上报考时间邻近,就很拥堵。从您专业的角度,您觉得考生们这种担心有必要吗?

  招办老师:考生的担心的情绪可以理解,但需要更加准确的解读政策,理性选考。

  艺考家长圈:您觉得,新政实施后,考生怎么报考比较好?

  招办老师:先详细了解报考的学校的专业设置、考试要求和报考办法,再结合自身的专业学习情况,选择适合的学校、适合的专业进行报考。

  艺考家长圈:如果考生和家长理不清、看不懂,您觉得怎么办比较好?

  招办老师:至少也要理解大的政策:校考的学校减少了,那就说明依照统考成绩录取的学校增加了,也就是说学生按照参加省统考的成绩所能填报的学校增加了,统考成绩越高,选择学校的面就越广。

免费高考神器:新浪升学帮,只需输入省份、位次、预估分数,高考志愿一键智能推荐。冲、稳、保,制定专属您的分层次志愿方案。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新浪升学帮”,就能下载哦!新浪升学帮助您轻松报志愿!

升学帮
自媒体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