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高考报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7%

2019中国高考报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7%
2019年01月18日 17:18 新浪教育

  新浪教育讯  2019年1月18日,高考40年学术研讨会暨《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19)》(以下简称高考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清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华中科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瞭望智库、北京市教科院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学者出席发布会,并就改革开放40年来高考发展与改革展开了学术研讨。

  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蓝皮书之一,该书由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现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担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吕文利、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吴四伍、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徐尚昆担任执行主编,课题组核心成员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瞭望智库、北京教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高考报告》系统解读高考政策、剖析高考要点、反映高考改革趋势,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政策分析,力图为社会提供一份权威、专业、前沿的高考改革研究报告,是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准确把握高考动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指南。

  高考蓝皮书全面梳理总结了40年来高考改革与教育发展的巨大成绩。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从1960年出生的人口开始计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1990年出生的人口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40年来,以高考主导的教育事业改变了无数个人与家庭的命运,开启了经济发展、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高考蓝皮书认为,2014年9月,国务院启动了新一轮的高考综合改革,配以精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以高考改革撬动教育改革,推动产教深层融合。4年多来,高考综合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此同时,高考综合改革也面临不少挑战。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方向确定,高考改革需要再设计、再出发。高考改革又到了新的关键时期,不仅需要凝聚国人共识,更需要科学分析和专业远见。

  通过集体构思、合力攻关的模式,《中国高考报告》课题组历经近一年时间组织编写了高考蓝皮书,致力于将该书打造成为高考改革的重要政策解读窗口,成为全国人民认识高考、了解高考的案头书。

  高考蓝皮书全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精准选择2017~2018年的高考改革大事,从考试、招生和教学三大领域系统解读教学—考试—招生“三位一体”高考改革的联动机制,全面解析高考改革的新举措、新进展和新经验,重点梳理未来高考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实证研究和分析预测高考改革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二是择要选择2014~2018年的高考内容改革实践,从综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学科专题探讨新高考综合改革以来的学科考核要点与演化路径,特别是从题型变化、能力考查和核心素养测量旨要等角度,展示高考学科测量内容改革的中长期趋势。

  三是精心选择1977年以来高考改革的社会影响,从高考(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阶层流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及国家竞争力等维度,实证考察高考40余年助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就。高考(教育)开启了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造就了中国四十年来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围绕招—考—教—学整链条的深层运作机制,全书系统分析和深度阐释高考改革的政策导向、考试经验、教学变革、升学要求和社会影响,为高考的再设计、再出发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此次发布会同时还发布了《中国高考报告(学生/家长单行本)》(以下简称单行本),单行本由“政策解读”、“命题分析”及“升学指南”三个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内容构成。单行本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全国2700万左右的高中学生、特别是近1000万的高三考生及家长,《中国高考报告》课题组希望通过单行本的发行,解读和宣传中央及教育部高考综合改革的理念方针,同时在考核要点、关键能力、志愿填报等方面给广大学生提供实用性的指导。

  高考改变国运:逾三分之一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

  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全国普通高考报考人数约有975万人,录取约715万人,录取率约为73%。从数字上看,40年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为改观,“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取得长足进步。

  就教育规模而言,全国城乡共有51万所学校,在校学生达2.7亿人,专任教师有1600万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教育体量。就教育普及水平而言,我国2017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高达79.6%,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高达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高达103.5%,全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同样超过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育制度、丰厚而优质的人力资本积累,往往都会促进经济发展,并产生良好发展绩效,这在我国的发展实践中同样得到验证。另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财富的增长,又促使政府和家庭有动力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教育和人才培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全球200多个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显示,教育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在经济增长的绩效差异上,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绩效差异也体现了这一点。这源于教育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教育和一般的物质资本和普通劳动投入不同。两个人力资本在一起,可能会产生“1+1>2”的生产效率。从宏观上讲,在人均人力资本存量相同的国家中,往往人口规模更大的国家增长绩效更好;在我国人均资本存量相同的不同省份中,人口更多的省份经济增长绩效往往也更好。正是因为存在正外部性,一般的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教育并使其达到均衡,教育是典型的市场失灵领域,需要政府进行调节。

  分析2015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各年龄段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从1960年出生的人口开始计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1990年出生的人口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这无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高考和教育对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人才需求,每个产业都有其特有的知识和技能含量,产业升级离不开专业知识,产业升级与技能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亟待向高附加值行业转变,但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完善的教育体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基础和根本。我们简单测算,工业企业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年,中高端服务业员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如果中国要达到美国80%的国内生产总值由服务业创造的水平,那么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至少要再提高1~2年。这是什么概念呢?从1998年高校扩招到现在的20年时间里,我国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大概提高了1年,这还不考虑教育质量、边际收益递减等问题。由此可见,打造中国产业和经济升级版,教育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从人类经济发展史来看,教育之于经济社会的战略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阶段,经济个体规模很小,以自给自足为主,教育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影响都较为有限;从工业革命到“二战”结束的第二阶段,经济发展以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产品流动和要素流动为核心,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带来经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分工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第三阶段,在分工的基础上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资本、劳动和以技术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构成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教育、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在第二、第三阶段,经济增长最核心的驱动力仍然是分工和规模经济。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工和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将越来越小,人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会催生资本对劳动的迅速替代,这将是一个根本性的格局变化。未来将是以制度和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在普遍性的制度竞争、成本竞争之外,创新水平将成为决定一个经济体综合实力的最重要因素。届时,人们将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

免费高考神器:新浪升学帮,只需输入省份、位次、预估分数,高考志愿一键智能推荐。冲、稳、保,制定专属您的分层次志愿方案。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新浪升学帮”,就能下载哦!新浪升学帮助您轻松报志愿!

升学帮
自媒体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