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变迁史:这场大战究竟在筛选什么人?(2)

自主招生变迁史:这场大战究竟在筛选什么人?(2)
2019年03月21日 10:40 新浪教育

  2012年的冬日,高中生小孟(化名)看见校园公告栏里多了两张纸,走近一看,原来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实名推荐”和清华大学的“新百年领军计划”的录取计划公布了。

  这两个新出的计划甫一开始,便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原因是待遇实在优厚,入选学生大多享有“过一本线就可上清北”的优惠。

2014年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考场前2014年 北大“校长实名推荐”考场前

  两个计划的选拔标准也“敞开天窗说亮话”:省市重点中学方有资格推荐,且入选学生在全年级的成绩排名为前1%。

  “都是尖子生的事,与我们普通学生无关。”小孟不快地说。

  这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有推荐的人选考分不过线,清北就立刻向学校“亮黄牌”,连续几年不到线,这个珍贵的名额就有被取消的风险。

  对于知名高校而言,优惠力度这么大的计划,势必被放在镁光灯下反复照,公平才是底线。对于中学而言,也只能按规矩办事。

  小孟的成绩在重点中学里排名中等。因为学校不错,他也获得了一些自主招生初试的机会。可是,他却一点都不想参加。

  “那些大神都报名了,我还跟着掺和什么。平日复习都复习不完,哪有时间去研究超纲题?”

  从元旦开始,小孟就被爸妈逼着每天做一套自招训练题,旧题、真题、模拟题、押题、面试题,这些加到还要进行高三复习的中等生身上,实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明明是考察素质与个性的自招考试,最后又被培训机构和教辅书商变成了应试化的课和书籍。

  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们瞄准了这一市场,不足半月的冲刺课,最低开价都在大几千元,昂贵的可以达到五六万元,说是没拿到加分可以全额退款,但是小孟是听过,“感觉都是一帮没上过大学的人在教。”

  的确,这一阶段,市面上还没出现真正有权威性的自招培训机构。

  小孟不知道,这些“考察素养”的自招试题,绝大多数都是专业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综合性题目。

  就语文来说,翻译庄子和以鲁迅的某句名言作文是基本款;就数学而言,竞赛中涉及三倍角和均值不等式则是最简单的题目;就面试而言,谈谈社会新闻、国际政事、人文经典,都是家常便饭。

  这些题目,实际指向的是考生掌握的知识总量(不局限于课内学习)。而连课内学习都较为吃力的中等生,到了自招的“战场”上,就是只能陪跑的“炮灰”。

  付出了时间、付出了精力,付出了金钱、付出了健康(刷夜恶补知识),最后等待小孟这些中等生的,不过是一个以“很遗憾地通知您”开头的页面,还耽误了高考的正常复习进度。

  其实,相比于尖子生,小孟这样的孩子,才是参与自招的大多数孩子的写照。

  自招有风险,入局需谨慎。

  “大小自招”合并后的虚假繁荣(2014-2018)

  有数据显示,2014年之后,自主招生的加分人数和加分幅度进一步上升。很多家长在类似数据的蛊惑下,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项狂潮当中去。

  他们并不明白,自己面对的可能是一场“虚假”的自招繁荣。

  民间一直有大自招和小自招的说法。小自招是指通过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获得加分的学生,而大自招泛指在高考前很多类型的加分,包括竞赛保送、竞赛获奖降分、特长生降分、超尖子生计划(北大博雅、清华领军等)、特殊计划(如面向一些贫困地区招生的专项计划)等。

  在这段时间里,获自招加分人数的增加,一个原因是其它各项计划的加分取消,都合并到自主招生来“派发”加分。

  首先是自2014年起,只有竞赛国家队(人数极少)才有保送资格,省一等奖将不再直接保送。随后,自2015年起,高中阶段全国奥赛的一二三等奖,高考不再加分。省三好、省优干、艺术体育特长生等加分,也都降低或被取消。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 袁贵仁答记者问时任教育部副部长 袁贵仁答记者问

  雷声挺响,雨点却不大。除了特长生的境遇着实困难了些,其余所有不能直接保送和加分的项目,现在都归到了自主招生这颗大树下面,无非是多考一次试再决定加多少分而已。

  2014年后,奥赛获奖选手依然是北大清华等名校争抢的对象。清华则在2013年就将五大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赛的获奖学生纳入其自主招生“拔尖计划”的选拔范畴。

  因此,这部分合并导致的自招加分人数增加,并不是真正的增加。

  实际的增加人数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难度降低、高考试卷不能筛选真正的尖子生了,因此高校需要借助自主招生,识别出谁才是真正的尖子生。

  《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过去几年,高考试题难度下降明显,高分考生越来越多。以北京为例,2015年北京文科总平均分为493分,比2014年高了24分,比2006年高了99分;2015年北京理科平均分522分,比2014年高了16分,比2006年高了73分。

  研究者发现,近几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省份的尖子生流失得更严重,一个客观的因素是,考试区分度降低,那么一旦出现失误,想通过困难题挽回局面的概率就变小。

  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况,高校通过自招加分来锁定真正的尖子生,便不难理解了。

  这一时期的自招还明确了另一项重要调整:让考生提前决定想念的院系。院系夏令营、冬令营,自招按院系面试,也应运而生。

  对于有笃定的非热门专业偏好的考生来说,这是相当利好的消息。经济、金融、计算机自然是大热,竞争激烈;但是如果孩子喜欢哲学、历史、社会学、中文、新闻、古生物等冷门一些的专业,可以在自招报名时指定相关专业,那么面试时的竞争对手也是喜欢同一专业的人,不用和想学经管的“大神”们一比高下。

  同时,名校的一些冷门专业会在暑假开办夏令营。抓住这个机会,那些有热爱学科的考生,就能够将“热爱”兑现成分数的馈赠。

2012年 北大哲学夏令营2012年 北大哲学夏令营

  很多家长看到了录取人数的提升,误以为这是自招的加分标准降低了,就带领孩子积极参与考试,却没有结果。

  殊不知,通过自招初审的人数可以增加,但是高校会给予加分的,一直都是综合成绩优异的尖子生。

  以上都是自招在这一时期的良好变化。然而,当自招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时,一些不良现象也“蔚为大观”。

  这一时期发生的对自招起到颠覆性影响的事件(而且很可能是负面的),是专业化自招培训机构的崛起。

  自主招生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五年题库”,教育培训行业便可使用他们纯熟的教研方法论,还原背后的考察板块与出题逻辑。笔试、初审材料、复审面试,都不在话下。

自招培训现场自招培训现场

  由于自招加分的稀缺性,这类课程溢价极高,从大几千、上万到几万元都有。

  不过和高投入对冲的是低风险。这一阶段,那些敢说“没加分一律退款”的机构,是真的肚里有货了——他们把自招那点事琢磨透了。

  规则明确之后,就会有商业力量介入,一波一波的潮水迅速填满那些可以钻的空子,导致政策发生异化。

  阶级与地域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一个考生获得自招加分的可能性。

  一个县城中学的学生,去哪里搞发明、特长、论文?

  但是超级中学不仅鼓励这些素质化的发展,人家应试能力也是最强的。重点中学的老师能自己研究自招题目、搞培训班、免费给学生讲课,其他学校能吗?

  一个普通家庭的学生,哪里还能为自招负担一笔不菲的培训学费?

  但是这几千、几万元,对于上层中产来说,是一笔稳赚不赔的投资。

  然而,个别自招培训机构干得最不体面的一件事,是它触及了一些非法交易的领域——发明、专利与文科论文的买卖。

  发明专利与文科论文都是“一锤子买卖”:登记的名字是你,而背后实际的研发者、写作者是谁,都可以运作。

某自招论文查重报告某自招论文查重报告

  富有的家长们可以找博士生来买专利、买论文,再给评审机构和期刊一些版面费,孩子很快就手握专利、发表身为第一作者的核心期刊文章。名校自招复试的资格,稳了。

  有的研究者说,在经济发达的区域,依靠自招加分才进名校的学生甚至达到总招生人数的1/8。

  先摆出事实,这部分生源其实不占据当年该校在该地的录取名额,而占据的是该校整体的机动录取名额,所以从高校这方面来说,是处理得很公平的。

  但是对于家长来说,这1/8的生源到底是尖子生发挥失常,还是靠培训获得加分的学生成功上岸?怎么想怎么是后者,那如果如此,就可能是赤裸裸的富人游戏,穷人的孩子伤不起课,没法得到培训后的加分……

  2018年,据不完全统计,有大约80多万考生参加自主招生,而高考人数在逐渐下降的势头下,基本维持在9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全国10%的考生都已参与自招。

  这么大的参与基数,如果这些不正当的、昂贵的行为长期存在、阻碍制度的公正公平,那么普通家庭十几年来花费在培养孩子上的心力与资源只会付诸东流。

  2019年,教育部终于出手了。

  回归初心、成绩为王(2018起)

  2019年初,教育部发布文件,自招政策大幅度收紧:

  1、降低自招降分幅度;

  2、减少自招降分人数;

  3、门槛不高的论文、专利、缺乏公信力的奖项不得作为初审标准;

  4、一批理科竞赛也不再作为初审标准;

  如此一来,能通过自主招生这根独木桥的,只有那些实打实的尖子生、政策优惠人群(如几大计划)、专才偏才(极少量,一直存在)和有含金量的竞赛获奖者。自招受惠人数相比巅峰期少了很多,未来可能要回归5%以下的合理区间。

  至于最近几年突然崛起的“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等花样繁多的名词,大体上等于“博雅计划”与“领军计划”的“宽松版”。无非是过去这些计划招收重点中学总成绩排名前1%的人,现在每个学校多给些名额而已。

  名头是“考察综合素质”,然而有几个中学不把总成绩作为综合素质的最主要权重?

  说来说去,为了家长心中的公平性起见,自主招生的选拔标准已经与高考空前一致:学习(考试)成绩才是一切的基石。

  这并不奇怪,我国目前除了考试成绩,缺乏具有公信力的标准化评价体系。竞赛之前曾经承担过近似的指责,但也已偃旗息鼓。

  而只有标准化的考试,最接近所有孩子们去除阶级、地域等因素,在公平的起跑线上竞争的方式。

  十几年来,自主招生给了很多家庭一个并不正确的美梦,好像孩子不用在每一科都综合发展,只要有一科比较出色,最好是个冷门学科,就能降分录取——这明显背离了培养孩子的初衷。

  时代变了,专才、偏才、怪才不时髦了,成绩又好、课余活动又丰富、情商又高的,才是建设祖国未来的有力人选。这是中国社会在逐渐进步的一种体现。

  因此,在形势逐渐明朗、制度逐渐公平的情境下,各位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反而特别简单:

  1、搞好成绩,成绩是综合评价的基础。

  2、合理参加自招名录里列举的文理科竞赛,如无成果,立刻悬崖勒马,切忌强求。

  如果真的有什么“窍门”可使,那或许是,从小培养孩子对某一学科的热爱,让他不要做一名成绩优秀却对未来一片迷茫的人。那样,等他到了要参加自主招生的时候,想必成绩不会太差,而且一定能获得高校有识之士的认可。

  毕竟,孩子能上一个不错的大学,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该走向怎样的方向。

  来源:博雅浮生汇 作者:派爷

  高中生家长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高考官方微信公众号高考家长圈(Id:sinagkjzq)。免费获取往届优秀家长经验、志愿填报技巧、考生心理辅导方法、考前营养搭配等第一手高考信息!陪孩子走好高考路。

自主招生

  免费高考神器:新浪升学帮APP帮助您轻松报志愿,只需输入省份、位次、预估分数,高考志愿一键智能推荐。冲、稳、保,制定专属您的分层次志愿方案。扫描下方二维码,或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新浪升学帮”,就能下载哦!

新浪升学帮
自媒体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