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取消三本的不合理标签 打破“强校恒强”的格局

时评:取消三本的不合理标签 打破“强校恒强”的格局
2019年05月10日 07:41 中国青年报

  “三本”的概念,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5月6日,宁夏教育考试院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普通高考录取批次调整政策解读》,将原普通高校招生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两个招生录取批次合并为“第二批本科”,取消第三批本科。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此后,已有多个省份取消三本,合并一本二本。例如,北京在2017年启动了录取批次改革,将本科二批、三批合并为本科二批,2019年北京将继续推进录取批次改革,将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本科普通批。

  曾几何时,“一本”“二本”“三本”是社会上衡量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一本院校被视为习惯上的“重点大学”,二本院校通常是地方普通公办院校,而三本院校则被视为办学水平较低的高校,以民办院校和独立学院为主。

  然而,“一本”“二本”“三本”仅仅是考生填报志愿和院校开展录取时的批次概念。离开了填报志愿、分批录取这一语境,一所院校属于几本便没有制度上的意义。事实上,从来没有什么“三本”大学,只有在高考后第三批录取考生的院校。

  同样都是本科院校,分批次录取考生是否合理?

  上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尝试按计划分批次录取。1959年,教育部在《关于一九五九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中提出:“采取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使较好的学校录取较好的学生”。在这份文件中,就已经将高校分为三类三个批次,第一类为全国重点学校,第二类为中央各部门、省级直属的老学校和新建的重要学校,剩余的其他学校归为第三类。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高分考生获得了重点大学的优先录取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师风散记》一文中回忆:“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饭付钱的。”李克强的第二志愿才是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最终,“她并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在当时的背景下,“把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到重点大学进行培养”,符合改革开放初期选拔优秀人才、实施科教兴国的目标。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民办院校、独立学院等新兴办学形式的兴起,各省份将本科录取细化为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三本”的概念由此确立下来。

  问题在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格局的稳定,“使较好的学校录取较好的学生”这一目标的实现已不存在多大问题。随着高等院校社会声誉的不断稳固,以及社会上各种各样排行榜的传播效应,公众对“好大学”已形成了充分的认知——高分考生填报省内师范学院的现象几乎不再发生。

  近年来,一些办学水平良好的三本院校异军突起,他们一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了二本线。例如,在河北省录取批次改革前的2015年,南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滨海学院在河北属于第三批录取的院校,但是其理工类录取最低分数线为478分,高出了河北省当年二本线4分。

  但是,受限于分批次录取的格局,这些新兴高等院校的发展难以进一步打开局面。一方面,一些考分较高的考生愿意填报这些“三本”中的优秀学校,抬高了录取分数线;另一方面,“三本”的标签限制其进一步吸引优质生源,社会对这些学校的认可度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究竟是高校的实力决定了考生的认可度,还是分批次录取制度限制高校的生源和发展?这不应该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无解之问。分批次录取让不同院校无法平等竞争,新兴院校难以树立品牌和声誉,在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改革的当下,显然亟待改变。

  合并本科录取批次,不仅有助于打破高校招生的既得利益格局,为后来者赋予平等的生源竞争机会,还有利于消除社会偏见,促进就业公平。随着“三本”的概念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无疑会更加理性、更加细分。一所学校不再因为它在第几批招生而限制办学水平的发挥,有助于打破“强校恒强”的不合理格局。

  当然,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公众认知习惯的扭转更需要漫长的过渡。有的省份合并录取批次后,存在分段志愿填报等设计。而在就业市场上,求职者依然可能面临毕业院校是几本的疑问。无论如何,改革方向已经明朗,在全国范围内取消批次已是大势所趋。从今往后,让学校声誉靠办学实力说话,以专业能力为标准评价毕业生,而不是任何附加的标签,理应成为社会共识。

  (原题为《取消三本的不合理标签,打破“强校恒强”的格局》)

高考三本院校
扫码关注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