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用大数据偷偷给困难生打钱:这样孩子没负担

高校用大数据偷偷给困难生打钱:这样孩子没负担
2019年09月23日 18:31 观察者网

  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2017年时,一条知乎回答曾火遍网络,网友Shannon的故事让中科大“偷偷”资助学生的消息变得广为人知。原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在2004年就首创了这项“隐形资助”。

  具体操作上,中科大通过校园卡消费数据统计,对每月就餐60次以上,平均每次费用分别在4.0元和3.7元以下的男、女生,发放160元生活补助,每个月有400多名学生受助。隐形资助目前仍在实施,并根据物价标准做出调整,到2017年时统计门槛增加到每餐7元。

  除此之外,这样的暖心高校还有很多……

  南京理工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研究孩子饭卡,如果一个孩子,一个月在食堂吃60顿饭,平均一顿都不到7块钱,就给孩子饭卡打钱,保证孩子每顿饭能吃饱。

  郑州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同样是研究孩子的一卡通消费,通过这个,学校挖掘出很多不愿意拿补助的孩子,靠主食就免费菜汤拼命念书,郑州大学决定,对于每个月消费不到120的孩子,学校往他们卡上打钱。

  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有一套专门的系统,只负责去找“隐形贫困”的孩子。这套系统,记录了学生各类在校消费,比如说,吃饭花多少钱,买水果花多少钱,超市零食花多少,日用品花多少,每个学期坐几趟学校班车等等等等,非常详细。再结合学生勤工俭学,奖学金情况,家庭经济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计算机会给出一份名单,告诉学校应该补助谁。

  有类似举动的学校还有很多很多,每个学校的方法也许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整个过程,不用孩子申请,钱是偷偷打到孩子卡里,只有学校和孩子知道。

  这样的“隐形补助”,无疑为贫困生的扶助工作带来了新思路。

  据人民网报道,不少高校在处理贫困生事务时,更多考虑到的是贫困生的物质困难,而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方面还有待提高。即便是在物质援助上,也缺乏“人性化”措施,例如一些高校专门设置“贫困生楼”,为贫富贴上标签;还有一些捐助仪式,邀请媒体和师生到场,也给贫困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的一项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赞同隐形资助的方式,68.7%的受访者认为隐形资助维护了受助学生的尊严,58.1%的受访者希望提高大数据在学生资助上的应用力度。

  调查中,26.0%的受访者是在读大学生,74.1%的受访者不是。90后占24.2%,80后占47.1%,70后占21.9%,60后占5.5%,50后占1.1%。

  人民网指出,相比之前的贫困生补助,需要贫困生主动提出申请,回家开出各种证明材料,学校收到之后进行评审,最后在学校里进行公示;大数据资助贫困生,既不需要学生主动申请,也不用再提供任何证明,甚至在收到补贴前都没有学生知情,这样的资助方式更为人性,也更有效率。  

助学贫困生
扫码关注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