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

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
2019年11月02日 10:43 文汇报

  复旦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学院办公楼的“院长墙”上,陈望道的名字赫然在列。《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首位译者,是复旦新闻系的老系主任。

  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育人养料;传承红色基因,让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自觉成为伟大时代的记录者、讴歌者,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直接意味着人才培养的破题。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在今天的高校课堂上,触及新闻工作者“灵魂”的教育该如何有效实施?具体而言,课怎么上,由谁来讲?新闻人必须具备的“四力”,在大学阶段能否提前介入?

  得益于“部校共建”办学机制的不断推进,新闻人才培养不断结出喜人的新硕果:课程升级,教材“上新”,师资“旋转门”强强合作,提升全媒体人才专业技能的实践实训中心全新投入运用……

  构建“大思政”格局,守正创新,形成育人合力。作为国内“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先行者,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的新闻学院,始终是一片朝气蓬勃的人才培养试验田:这里的新气象引人关注,传递着新闻人才培养的新风尚。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复旦新闻学院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也正在奋力推进、走向全国前列。

  抓好“第一观”,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研高地

  这个金秋时节,复旦新闻学院2019级本科生、研究生入学了。在入学的起点,就要在未来的新闻人身上打上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烙印,植入人生的“价值导航”——新闻人的“第一观”,必须抓好!

  在市委宣传部积极协调下,10月22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主讲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习近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讲座,迎来了“开门红”。偌大的报告厅,近千人济济一堂。他们中不仅有复旦的学生,还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同济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新闻传播学院的新生。此外,上海主流媒体近一年来新入职的采编人员以及全市16个区的区级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也赶来听讲。

  讲台上的米博华淡定从容,结合生动的新闻案例,他这样和年轻人吐露心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南。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认真学习、努力践行,进一步坚定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自觉与自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执行院长张涛甫告诉记者,得益于“部校共建”机制的组织优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如今实现了全面“升级”。“结合课程思政改革,学院对‘第一观’的教育已经不仅仅依托指定的专业基础课程,而是要求所有的课程贯穿始终、同向同行。”

  在复旦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备受学生欢迎的“金课”,配备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该课程配套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教材目前已修订、出版到第三版。

  今年4月,作为“部校共建”的重点项目之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正式出版。“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你怎么看?”“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坚持‘党管媒体’”“传媒的社会责任包含哪些方面?”……“百问”来自实践,“百答”指导实践,这份小册子成为了宣传舆论工作部门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师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用指南。

  “接地气”的国情教育“火”了,辐射效应逐渐显现

  如今在校的95后、00后学子,成长于和平时期,一路求学都是从“校门”到“校门”。要成为未来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必须拥有一双慧眼,要能“看”到国情、读懂国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也是高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人才培养瓶颈,靠高校一家的力量,难以推进。

  党的十九大以来,上海市委宣传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探索以国情教育为抓手,不断拓展“大思政”的课程内容。

  在复旦新闻学院,强大外援团的到来,为国情教育的师资队伍送来了一支“尖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人民网党委书记、总裁叶蓁蓁等,一批来自中央和上海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媒体负责人纷纷成为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的主讲人,与莘莘学子面对面,并一一回应大学生们的关切。

  紧扣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等重要话题,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结合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就与深化改革开放的最新实践,讲述中国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剖析全媒体发展中的新问题,帮助大学生们拓宽眼界、拓展思路,深化对国情、民情、世情的了解。

  复旦新闻学院2018级本科生金春兰的感受,代表了一批学生的心声:作为未来的媒体人,面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挑战,要以改革者的激情把媒体融合推向深入,以创新者的闯劲让媒体融合行稳致远,在舆论场上发出更响亮的主流声音,使融媒体能够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记者获悉,今年以来,国情教育系列讲座进一步扩容:不仅有复旦学子,还邀请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上大、上外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一起参与,听课人数已逾2100人次。

  资源共享、平台共用、项目共建、人才共育,“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

  发挥“部校共建”优势,推动全媒体人才培养范式转型

  当下,媒体融合正在向纵深发展,全媒体人才培养也呼唤着范式转型。

  步入复旦新闻学院,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利器”让人眼前一亮——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已经启用。作为新一轮“部校共建”的重点项目,实验中心一方面立足探索新媒体传播形态和特征,另一方面为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引起学界、业界广泛瞩目。历时三年多的筹建,市委宣传部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组织上海宣传系统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全力帮助复旦新闻学院推进这一重点项目,使之成为沪上规模最大的新媒体实验中心。

  在大学阶段就要提升新闻人的“四力”。得益于“部校共建”,复旦新闻学院和澎湃新闻共同推出的“记录中国”专业实践项目,让学生实习告别“温室”,来到“亲水平台”。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国工程”等重大议题,大学生们在记者的带教下深入采访报道,产出了一批新闻佳作。

  练好“一支笔”,为学生打造从业的“硬核”能力,在市委宣传部的牵线下,复旦新闻学院已建立了多达百余名业界导师的导师资源库。目前,复旦新闻学院已设立“旋转门”机制,让一批业界良师承担新闻人才培养重任。部分来自沪上主流媒体的资深高级记者、编辑开始承担整学期的新闻采访、新闻评论课教学工作,指导学生们提升“实战”能力。

  不断创新、拓展新闻传播教学科研的内涵外延,发挥“部校共建”机制所独有的学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渠道优势,更多人才培养的新探索也在有序推进。

  洞察新媒体发展趋势,复旦新闻学院于2013年推出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秉持“文理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合培养”理念,与新媒体业界保持“链条式”无缝互动——在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传播教育机构,眼下,这一项目已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经过市委宣传部的积极协调,复旦新闻学院的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于2019年新学年正式招生。米博华告诉记者,这个项目并不仅是培养驻外记者,也不单是为了专门培养写“涉外”报道的记者,而是为培养未来全媒体人才探路,承载更多的育人试点。在全球化时代,所有新闻从业人员都要有国际视野,掌握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规律,从而提升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的专业能力。

想了解2020国际学校招生动态?新浪2019国际学校冬季择校展不容错过!12月1日,北京饭店国际会展中心,百所名校等你来挑!招生官现场咨询面试,还等什么,快扫码报名!

择校展
扫码关注

大咖说

高清美图

精彩视频

品牌活动

公开课

博客

国内大学排行榜

国外大学排行榜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