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北航开始进行一项教改试验,二十几名入学平均成绩处于中下位置的学生组成一个试验班,只重大类,不细分专业,提早进行动手能力培养……4年过后,这个班取得了多项全校第一,成果令专家“震惊”--
“上大学学什么专业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关键是给未来打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燕瑛回顾自己的留英经历时对记者说。
4年前,北航开始进行一项教改试验,二十几名入学平均成绩处于中下位置的学生组成一个试验班,只重大类,不细分专业,提早进行动手能力培养……4年过后,成果令专家“震惊”。
1996年,原国家教委立项对高等学校进行改革试点,北航材料系承担拓宽专业的试验。材料系在北航不是热门系,那一年入学平均成绩排在全校15个系中的第10名。在这些学生中,选取了入学成绩不是很好的21名学生组成试点班。
材料系为试点班专门设计了课程,即所谓“材料科学与工程类本科生一级学科培养方案”。半个世纪以来,北航以及其他理工科类大学甚至文科大学的学生,一入学后就细分专业,扑到二级学科(俗话说小学科)上,学得“窄而深”,学科间界限分明。而这次材料系把原来3个专业的8门专业基础课汇集起来,组成了试点班的基础平台,并相应压缩和整合专业方向的课程,为基础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腾出时间。
过去学金属的只学金属,学高分子材料的只学高分子材料,而这些,试点班全要涉猎,并且可在适当时候凭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二级专业的课程。试点班班主任老师张永安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不太明显了,而二级学科的专而窄的一些东西到研究生阶段再去搞,学精学深,这样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就业面宽,继续深造时选择的面大。既有较宽的基础,又能在一个点上钻下去。”
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如计算机和外语,“4年不断线”,张永安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在竞争中的自信心。
试点班的另一个创新之处是让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就进入实践,以便提高学习材料专业的兴趣,锻炼动手能力。过去学生入学时,兴趣点在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即使服从分配进了材料系也不了解材料,不喜欢材料。因而让他们知道材料在科技和国防中的重要性十分必要。材料系为此专门设计了实践课,展示了一系列有趣的试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科学和兴趣是二位一体的。材料系朱立群教授说:“我们所有的教改最后都落实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过去一些人毕业了还不知道材料是干什么的,只知道学了金属、高分子,所谓只知树木,不见森林。而这个班的学生,一入学,就知道与之打交道的是材料,是高新技术的基础。”
北航的试点班还率先在全国工科院校中实行学生自主分散实习。将过去在指导老师带领下集体到专业对口的工厂实习改为学生可自己到全国任何地方任何工程材料类的单位实习,从找实习单位,到最后总结、进行实习答辩等全由学生个人进行,以便提高学生的社交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他们还首次尝试在4年级的整个一学年进行毕业设计工作。学生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主动挖掘、调配自己的科研、思考能力。
这种课程设置一开始遇到了很大阻力,一些知名教授、博导、甚至校外的院士都想不通,有人说,这样做小心学生毕不了业……过去大学里常常是因人设课,有哪一方面知名的专家就设哪一门课,而现在是为提高素质而设课,这样势必有一些专家们擅长的东西被改掉。系领导大多有国外留学经历,他们说,我们是在借鉴世界最先进的教学思想,这对于改变中国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稍弱的状况,很有帮助。
4年转眼过去,2000年7月,试点班毕业,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震动:
全系学习成绩前10名的学生中有5名在试点班;
全班21名同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100%,名列全校第一。英语六级考试一次通过率76%,也是全校第一;
21名同学有17名考上研究生,录取率达80%以上,全校第一。录取的专业包括了全系各个专业,还有外系的专业和外校的文科专业。可以看出他们的适应能力比较强,知识面很宽。
教务处副处长燕瑛说,试点班的经验可推广性很好。其成功经验从99级开始在全系推广,以后招收的学生全部按照该成果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培养,其教学思想将在全校推广。
北京市教委把教改一等奖给了这个项目。(沙林)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