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总结2000年中国经济时说:2000年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转变。千禧年的中国经济的确风云变幻,新经济三个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网络公司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涌出了无数家,新经济在资本市场的频频动作令人咋舌,但随即纳斯达克的种种消息让人对网络经济又产生了疑问,“泡沫”一说此起彼伏。不过,由此引发的对创业板的热情却始终不减,国内的二板市场自1999年底提出拟推出后,各方人士可谓翘首期盼, 但一年过去了,一切还在美好的言语中。同样热闹的还有家电业,家电业虽然已过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市场上掀起战争的惯性却一直没有减弱,2000年诸多家电企业宣布转型,纷纷向通信领域发展;在传统产品上则再打价格战,彩电、DVD、空调的价格降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已有数字表明2000年家电业首次亏损。降价带来的是商品的热卖,千禧年老百姓趁着降价着实也买了不少东西。经济总是这样地令人难以预料,天天有悬念,年年有不可知,市场总是有太多的不定数,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对财经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三个长假对所有人都是一个机会 王则柯:假日经济也是扶贫经济 1999年9月,政府颁布了有关三个长假的规定,这一规定意味着国人每年将拥有114个休息日。从五天半工作制到五天工作制到三个长假,越来越多的假日可供国人利用。由此引发的热潮是可以想见的,在2000年“五·一”长假期间,出门旅游的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几乎每个景点都拥挤繁忙。国家希望借长假启动内需显然起到了作用。商家在长假中真正做到了财源滚滚。 但随之而来的“十·一”长假却显得冷静了许多,不复“五·一”时的火爆。这让人产生了疑问:假日经济这个概念提得是时候吗?公众当然是需要长假的,但如何利用这个长假,是不是有很好的环境让公众利用这个长假呢?而商家,如何才能避免急功近利,正常运作假日经济呢? 一切疑问,请教中山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王则柯。 新周刊:在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并不很高的情况下,提假日经济是否有点过早?国外有类似假日经济这一说法吗? 王则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备受通货紧缩困扰,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消费市场更是较长时间没有出现新的热点。在这种情况下,新出台的国庆和“五·一”长假的制度安排成为了一个契机,帮助把民间积聚的消费能量释放出来,一时成为市场的亮点。久旱得甘露,这就是企业、政府和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假日经济”。 考察经济活动,谈论经济现象,并不需要顾虑每一种说法在国外有没有蓝本。广州地区的经济活动水平,在全国总是居于领先地位。据我在香港观察,1999年国庆、中秋假期已经初次给商家带来喜悦的小冲击,尔后经过2000年春节,到了这年第一次“五·一”长假期,市场繁荣一度达到短暂的高潮。高潮虽然短暂,可是很受用。说实在,如果每年有那么几个小高潮,商家不眉开眼笑才怪,政府和百姓关心的经济增长也就有了着落。 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次“五·一”长假,天河城广场各商铺的收银机吱吱响个不停,广场一带的自动柜员机,备款早早就被居民提取一空。电视新闻更是充斥着各地旅游景点全线爆满的消息。一个热火地购物消费,一个热火地旅游消费,让每个人都真切地感觉到“假日经济”的势头和力量。这还需要什么学术的定义吗?赶紧调整自己的思维和策略,不要辜负假日经济的大好机遇,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的确,目前我国总体的经济水平还不算高,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还很大。这些都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是,经济的态势是由社会的强势群体决定的。把比较来说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尽量释放出来,就是对全国经济的贡献,最终也是对消除城乡差别和东西部差别的贡献。 如果因为惦念着西部农村地区百姓还穷,就压抑富裕地区富裕居民的消费欲望,甚至觉得富裕地区富裕居民这样消费是罪过,那才是迂腐的酸秀才之见,最终只会贻误我们建设发达文明的市场经济的伟大事业。 新周刊:从2000年看来,旅游消费国庆长假比“五·一”长假要萧条许多,这是否意味着假日经济在中国尚不能形成气候? 王则柯:2000年国庆长假的市场态势没有“五·一”长假那么火爆,早已经在我的预料之中。我把它归结为信息和信用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调整的过程。 假日经济来势凶猛,人们没有足够的准备。就企业和商家来说,一方面的确狠赚了一笔,另一方面也还有一些本来可以赚的由于没有准备而失去商机。在居民方面,消费意愿明显上升,但是也有很受气的遭遇,这主要发生在旅游消费中。 “五·一”长假以后,我展望人们对于假日经济有一个调整适应的磨合阶段。后来国庆长假期没有那么热,就是调整的结果。在这样的调整磨合当中,企业成熟起来,消费者也慢慢成熟,将来很快会走上繁荣稳定的轨道。 “五·一”长假的不愉快之处,可以说都是信息不灵造成的。不知道大家都往那里拥去,不知道住宿饮食会那么紧张,一句话,不知道会那么挤。所以说是信息问题。消费者固然应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但是产生不愉快的主要责任在企业方面。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因为信息不灵不能够兑现服务的承诺,货不对板,那就是信用问题。 好在我们有一个基本竞争的市场。企业要依靠提供信得过的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几次长假期调整竞争下来,信用好的企业赢得居民的货币选票,信用不好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整个情况必定向好的方面发展。 新周刊:有人认为假日经济是打折经济,您认同这个说法吗?有商家在假日中通过提价大发其财,这是否是正常的情况呢?假日期间应该如何协调价格?王则柯:打折真真假假,只是商家的惯用手法,本来和假日与否没有关系。打折有时候可以促进消费,但是假日经济很难概括为打折经济。你说的有些商家反而提价,就是明证。 法制环境良好的市场,具有调节价格的内在力量。市场竞争会把价格调整到合理的水平。主管部门最好少做压价或者抬价的事情,而把精力集中在处理货不对板的投诉上,规范市场,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新周刊:目前假日经济在国内形成排浪式消费,消费者排浪而来,排浪而去,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呢? 王则柯:我看没有什么不好,更不必刻意避免。我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历来都是消费的旺季,你也可以说是消费的一浪。其实这是规律性的东西,问题是商家如何因势利导,做好生意。(笔录:周桦)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