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呐喊:凭什么一说就业难 我们就要被数落 |
---|
http://y.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 10:20 中国青年报 |
如今,“你卖了吗?”这句话成为我们这些正在求职的学生见面时的问候语。就像“面霸”指的不是方便面,“群殴”意思不是打架一样,这句话是问“你找到工作了吗?” 是啊,为了找工作,我们早早地逛商场买正装,泡在BBS上看“面经”(面试经验),在求职网站注册个人信息,接着投递了一份又一份简历,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鄙视”(没有通过用人单位的考试),逛了一个又一个“骡马大会”(大型招聘会)……转眼间到了冬天,身边的牛人已经拿到数个OFFER(工作),有的还在等待,大多数则是颗粒无收。 “找工作”就像孙悟空头戴的紧箍咒,学校、家长、媒体都在念叨,而承受者就是我们自己。那么今年的就业形势究竟是怎么样呢?我将以我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作一个回答。 从自以为是到自我否定,就业期望值逐渐降低,大家感叹:“如今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研究生,我的首选自然是媒体。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多读书、多看报、多实习,可谓雄心勃勃。可是一看到招聘启事,我就傻了眼。专业背景要求不是经济就是英语,工作经验一般是两年以上,实习不算。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专业对口的,人家要男生,或者是北京生源。这些都是摆在台面上的,还有许多潜规则。比如,据说某某单位更倾向要本科生,理由是研究生容易眼高手低。天啊,学历高竟也成了罪过。 虽然岗位少之又少,可是人才多得过剩。今年更是雪上加霜,除了大学扩招,硕士研究生学制开始缩短,三年制和两年制的学生将一起毕业。因此,在“骡马大会”上,我充分地理解了“人山人海”这个成语的含义。那个时候,无论是高大的男生还是矜持的女孩,都成了一个样子,面色通红、头发凌乱、紧皱眉头,不顾一切地往前挤。 恐怖的事情还在后面。终于找到了一家符合要求的单位,幸运地接到一个笔试通知,你又要面临和许多人PK的考核。身边的人不是清华的就是北大的,不是学生会主席就是国家重点课题参与者,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无怪乎室友每次面试归来都会长吁短叹:“如今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 如果说起初我还自以为是,以为名校研究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的话,那么现在则陷入严重的自我否定。之前信誓旦旦地说“月薪低于5000元不干”,现在变成了“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在做白日梦,给你钱就不错了”。经历了这种心理落差,大家的期望值在逐渐降低,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投递简历。 面试时还要问你是什么星座,人才市场供求双方地位严重不平等 “病急乱投医”的后果是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还徒增烦恼。我的一个女同学这几天经常受到莫名其妙的短信骚扰,经人提醒才明白都是简历惹的祸。原来她刚刚在一次招聘会上投递了简历,上面不仅详细写明了联系方式,还附有一张玉照。虽然今年有明文规定和现场巡视,不准用人单位随意丢弃学生简历,可是我们在招聘会现场仍然看到把简历拿来垫盒饭、当草稿纸的现象。 遭受歧视的不仅是简历,还有应聘者本人。经常看到目中无人的HR(HUMAN RESOUSE指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会上教训大家,而且条件十分苛刻,职位不能选,部门不能选,将来干什么都不一定,严重的信息不对等,真是让你去非洲就去非洲,让你去南极就去南极,惟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笔试通知。 终于等来了姗姗来迟的笔试通知,还要受到HR的百般刁难。笔试题要求你“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多得一塌糊涂,美其名曰“考验学生的取舍能力”。面试时拿出橡皮泥和水彩笔,让你做游戏,据说是判断动手能力。 这些都属于正常的,还有许多不按规则出牌的。我去面试一家保险公司时竟然被问到星座。结束之后我决定冒着被拒的风险问了一句:“请问您了解我的星座是什么意思?”那个面试官当时愣住了,支支吾吾地解释说希望借此了解人的性格等等。另外一个同学在面试一家房地产公司时,因为透露自己喜欢历史,结果就招来一连串始料不及的问题:“万历十五年是哪一年?”“李自成是什么时候死的?”还有一个同学被问到女朋友的生源地,原因是“最好是北京的,我们可不解决家属”。 如果说在面试中受尽折磨尚可忍受的话,那么用人单位的欺骗就让我们出离愤怒。一个同学早早地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于是老老实实地去实习,可谓“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实习期满,领导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我们今年没有指标。” 更有一家鼎鼎大名的手机制造商在校园里面贴出了大幅海报招聘。当诸多学子冒着寒风赶到现场时,却发现属于社会招聘,而非校园招聘,那场声势浩大的宣传不过是做秀。在“骡马大会”上,一些知名企业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然而私下一打听才知道,招谁早就内定了,今天来不过走个过场。而另外一家通信公司则在签署了三方协议之后,单方面毁约,导致这些同学错过了许多机会。 面对这些骗局和陷阱,即使我们能够识别,又能怎么样呢?更何况有些是知名企业,签署的还是三方协议?除了发发牢骚,我们就没有任何舆论支持和法律保护吗? 媒体一报道就业难,我们毕业生就要被数落,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 两个同等条件的同学,毕业后一个去了外企,一个去了国企。10年后,哪个人发展更好? 每年到了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老师总会举这个例子。毫无疑问,起初外企的收入高、升职快,国企收入低,熬年头。可是10年后,外企的只是个碌碌无为的打工仔,而国企的已经成为国家重点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例子是教育我们“风物常宜放眼量”,不要计较蝇头小利,而要看重工作性质和前景。 其实,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明白。谁愿意当一辈子的打工仔?谁会计较几百块钱的薪水差距?谁不知道国企工资低福利高?可是,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当我们满怀希望冲向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的时候,他们是否张开双臂欢迎我们呢?有些大型国企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家单位要求应聘者学历在硕士研究生以上,而年龄却在25周岁以下;另外一家则在招聘会现场吹着风凉话:“爱来不来,我们自己的子弟都安排不完呢!”;一家国有银行甚至在面试时问求职者女友的薪水,理由是“北方男人都大男子主义,肯定不希望自己挣得比老婆少。我们单位的工资并不高,你肯定不愿意来。”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知名外企,彬彬有礼的待人接物,公开严格的招聘程序,这一切都让人如沐春风,即使拒绝也会发一封委婉的拒信,而不是石沉大海。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选择知名外企就情有可原,而并非外界想像的见钱眼开。 因此,一旦出现就业难的新闻报道,一些专家在说过大话空话之后,就开始数落我们毕业生。 “罪状”之一就是期望值太高。什么叫做期望值太高?从小学到研究生,我上了17年的学,花费了如此之大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难道期望值应该很低吗?先不说国家为此投入的资金,光是我的父母也花了不少钱,难道我毕业就应该找低薪工作?固然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是我们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谁愿意远离父母,到一个完全陌生偏远的地方? “罪状”之二就是盲目。今年的公务员报考就是例证之一。看,当我们都来报考公务员时,没有人指责我们只盯着外企了,反而说我们盲目投机,官本位思想严重。一些媒体则把目光聚集在“热”字上,说什么比高考比例还高。其实今年国家公务员有三分之一的职务是留给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的,那么说报名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学生。况且,媒体热炒的几个数字都是未经审核的报名人数,等到通过审核、参加考试的时候,人数已经减少了许多。况且报考公务员和官本位思想有直接的联系吗?我们只是把它当作就业的选择之一,毕竟这种大规模、公开的招考机会十分难得。难道这也有错吗? “罪状”之三就是眼高手低。经常看到媒体说,一些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都没有。说话不懂文明礼貌,不注重仪表姿态。眼里没有活儿,看到一把倒地的扫帚不知道把它扶起来,结果失去了机会。相比这些技巧,我们更需要的是科学的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因为找工作不仅是一场拉锯战,更是一场心理战。这是我们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第一道关卡。在这期间,我们经历痛苦、品尝失败,前途尽管光明,道路异常曲折。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能力,更需要健康的心理素质。 我们多么希望报纸不要再刊登耸人听闻的就业新闻,增加我们的压力;希望外界不要对我们横加指责,而是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希望大家互相安慰、互相鼓励,顺利做好人生第一道难题,找到心仪的工作,交出满意的答卷。(文/杨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