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有一些现象很值得关注:在中国,当代艺术仍不为大众所重视,尽管有栗宪庭、尹吉男、高名潞等艺评家在做着孜孜不倦的推广工作,然而除了少数当代艺术家扬声海外,多数还会湮没乡间。市民们还是更习惯欣赏常规的、中庸的和通俗的艺术作品,而回避当代艺术的锐利锋芒。有许多艺术作品被习惯性地忽略了,譬如张大力的“对话”: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在废墟、在街头、在桥下甚至就在你家的院墙上看到一张由线条构成带有平静地渴求表情的人脸,然而结局很可能是瞥一眼后无情的走开。在这里,“对话”作为作品的名称似乎又是一个荒谬的动机--因为看官更倾向于背后议论而不是正面交流。 从“对话”效应中会得出这样一个启示:当我们毫无防备的触及到某种新鲜事物时,更多的人选择的是抽身回避,漠然旁观以及无原则批判。缺少对客观事物的宽容和思考,导致当代艺术在当代社会中难以茁壮成长,而仅仅是在某些固定的圈子中有所影响。 另一个现象更应引起重视,中国的当代艺术在海外的声望远高于国内,这一点是有它历史渊源的。不仅是在美术界,早在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就从洋人的手中接过了一座座象征荣誉的大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影片很像流动的画,要以色彩和构图的美学赢得评委的心。现如今又有不少美术家去国外发展,有些人对此却十分不以为然,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家的所作所为正是在迎合洋人的猎奇心理而嗤之以鼻。殊不知,某种意义上说这像一种精神胜利法。因为对艺术的热爱无疑意味着文明的健康状态,可不懂装懂、鼠目寸光和小肚鸡肠的虚弱心理与此相反,结果是在失去了本应具有的艺术土壤以后,连个勤勤恳恳的园丁都少有人作了。 在北京的几家较大规模的画廊都是外国人经营的。商人自然会有商人的眼光,同样,作为艺术品收藏者也应具有沙里淘金的敏锐与执著,这更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诚实姿态。目前的状况却不太乐观,画廊中的展品同时也是用于交易的,是在不定的风险下却注定会物超所值的商品,更何况它还代表着一个特定的时代精神,一种鲜活的风格和内涵。然而很少有人光顾近在身边的精神仓库,他们恐怕更喜欢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尽管这些物质本身的价值只会是逐年抽水,贬值。与此相反,中国的大部分当代艺术正在大量流向海外,这种文明的行为使我们自己的文化成果以合法的途径离开我们,同时流失的还有不少艺术家骄傲的内心。 私人画廊默默培育着艺术的土壤,虽然目前看起来还只是一个小圈子,而这种工作更具有未来的意义。在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次次的浪潮后,艺术家也在摸索着最能够表现当今人类生存状态的表现方式。因此出现的各种新事物也已经变得不再新鲜,无论装置、波普还是行为艺术,都已经跳离了传统的画布加油彩的绘画方式;另外,公众也逐渐试图收藏有一定长期价值的作品,不仅仅是到博物馆去感受艺术家的内心,而且可以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与他们一起喝咖啡了。(赵扬 青年时讯)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