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文化漫步> 人民网 > 正文

注册50M免费邮箱
手机短信传情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8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英国最杰出女作家莱辛专访:小说不会灭亡(附图)

http://edu.sina.com.cn 2001/03/05 07:57   人民网


莱辛,她是女权主义者吗?


莱辛女士在家中,脚下就是文中提到的那只黑猫。


年轻时的莱辛是个美人儿。

  岁月流逝,已经81岁高龄的莱辛一共出版了50多部作品。如今,她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接受本报专访

  提到当代英国文坛,有一位女作家是绝不能被遗忘的,她就是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她被认为是女权主义小说的先驱作家,尽管作家本人非常不愿苟同这样的判断,并且对女权运动本身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无论如何,莱辛依然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中国读者多半是从她的《小草在歌唱》和《金色笔记》来了解她的,其实这两部作品已经是作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了。岁月流逝,已经81岁高龄的莱辛一共出版了50多部作品,如今,她仍然保持着饱满的创作热情,2000年又出版了两本新书。今年1月的一个下午,我带着《环球时报》编辑部的委托,采访了莱辛女士。

  按照事先的约定,我在下午3点来到莱辛女士的家--伦敦北部西汉普斯泰德一幢典型的英国式住宅。按过门铃之后,应答器里很快传来一位老妇人的声音:“上来吧,我在楼上。”在二楼楼梯口,我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身材矮小、有些发福、身着普通家居服装的莱辛女士。她引我进入客厅,这儿,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只有显得有些破旧的沙发和扶手椅,到处都是书,一堆一堆的书。一只黑猫正躺在地毯上犯懒,看到有客人来,它只是睁开眼瞧了一下。莱辛女士对我说:“这是一只怪猫,它有过痛苦的经历,它非常不愿洗澡,连我给它洗澡也不干……”

  在我拿出采访录音机后,采访就正式开始了。

  说小说要灭亡的人是出于忌妒

  记者:有人说,现在网络对小说这种纸上的文学形式是一种挑战,您怎么看?您是否认为小说会消失,或者完全被网上小说所取代?

  莱辛:我不认为小说将被任何东西所取代,因为小说十分方便,能够放在书包里面,也可以在床上阅读。但在互联网上或者电脑上阅读就不那么方便了,也许今后会变得方便一些。我从来都不为小说的未来担忧,我认为,事情永远都会是这样,总有一部分人会对文学感兴趣,尽管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喜欢。而且文学本身也有不同种类,一些所谓高品位的和一些大众文学。

  记者:那么,为什么总有人这么说,小说会灭亡了呢?

  莱辛:我也经常在想,为什么总有人这么说,而且那么起劲地说。就像对待戏剧一样,也总有人在说,戏剧要灭亡了。我想可能是这样的:有些人非常想写小说,但他们写不出来;他们非常想把小说写好,但他们写不出来。他们是出于忌妒,才会这样说的。

  记者:那您对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前景如何看待呢?特别是小说的创作手法和潮流方面。

  莱辛:小说创作的手法是在变化的,实际上总在变化。在过去的20年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突出的代表就是南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另外科幻小说、太空小说都十分活跃。还有不同种类的黑人小说、妇女小说,等等。新出现的用电脑语言创作的小说,我也曾经读过,试图努力读懂,但对于我们这些不懂技术的人来说太难了。我毫不怀疑,小说一定会经久不衰。要知道,小说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不墨守成规,它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形式,有极强的适应性,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我认为,小说现在正处于新闻写作的边缘,这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发展趋势,它更加趋向事实。这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创作。

  我们每天都在讲故事

  记者:许多作家都像您一样喜欢讲故事,但在20世纪的英国文坛,也出现过一些“现代派”作家,像弗吉尼亚-吴尔夫、詹姆斯-乔伊斯,就采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他们的作品是否就没有故事主线了呢?

  莱辛:我认为,在《尤利西斯》中,有十分清晰的故事主线。我不明白为什么许多读者觉得它难懂。我认为它是一本十分清楚明了的小说。吴尔夫的《到灯塔去》也是一样,有一个非常清晰明了的故事在里面,只是创作手法不同而已。《达罗卫夫人》也是这样。我认为,如果一本小说没有故事就不可能持久。故事的大致框架是一直在我们头脑里面的,我们需要知道的只是如何将它叙述出来。

  记者: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一些小说就比较容易读懂,而像乔伊斯或者吴尔夫的小说就比较难懂。

  莱辛:普通小说这个概念很难解释清楚,我写的《金色笔记》也同样是一本非传统的小说,但它也讲了一个故事。

  记者:中国学者认为,英国作家虽不拒绝现代主义,但也不一味求新,变化中相对温和,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莱辛:我知道法国人对现代主义尤其感兴趣。他们认为我们非常好笑,因为我们太一本正经了。而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非此即彼,其实二者完全可以并存。我也知道大学里面那些搞文学评论的人需要一些概念,还需要把一个作家和另一个作家进行比较。我经常想这么做到底有什么用,这样并不利于增进对任何一个作家的理解。我知道,在学校里他们是这样教你的,但这没有用。比如把福斯特与乔伊斯相比有什么用呢?这样既没有帮助你理解福斯特,也没有帮助你理解乔伊斯。要理解一个作家只有去读他的作品,而且是不要带着僵化的概念去读。因为作家本人在创作的时候头脑里并没有这些概念,我们只想讲一个故事,我们只想以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像我写的《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系列小说就不是现实主义作品。如果你要写的书讲述的是百万年的故事,你就不会这样写:“弗雷德8点起床,喝了一杯茶,然后去办公室了。”这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写法。俄罗斯小说开头总是这样的:“在某某省某某镇,1889年10月一个潮湿的午后,一个年轻人……”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小说就是这样开头的。如果你写的小说要讲述持续百万年的故事,你就不会这样开头,肯定是这样的。

  记者:2000年您又出版了两本书,我想问,您在80多岁的高龄,为何还有这样旺盛的创作精力?

  莱辛:我只是觉得我必须写。我已经有6个月没有写东西了,但我最近又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有时我自己也觉得奇怪,干吗一定要写,我很愿意休息一下。我觉得可能是一种神经冲动,这种冲动需要一种条理。写作就要以某种形式、某种条理将故事记录下来。

  所有的人都是讲故事的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讲故事。每天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我们在讲故事。比如说,我对你说:“我今天上午去了超级市场,在那儿我碰见了我的老朋友玛丽,她没有和她的丈夫在一起,而是和一位十分英俊的小伙子在一起,他叫狄克。”我们平时就是这样说话的吧?这就是在讲故事。我经常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呢?也许,当人类还居住在洞穴里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讲故事了,也许这样能减少我们的恐惧感。真的,我经常问自己。也许就是需要一种条理。

  作家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又是另一个问题。许多作家都在童年时期经历过紧张,有过压力。小孩子在困境中学会了观察,比如说,他们要观察父母的脸色,观察周围人的神色等等。这种观察能力就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许多作家都是在他们童年时就获得了观察的能力。我经常感到吃惊:为什么许多人会对许多事情视而不见呢?其实,我们每天都像是生活在剧院里,我们周围发生的故事就像是在剧院里的戏剧一样。

  我今年秋天会出版一本书,有关政治方面的。我对中国读者怎么看这本书很感兴趣。

  世界变化太快了

  记者:中国读者非常关心国外的一切,英国的超级联赛电视台经常转播,大家对全球化的问题也十分关心。目前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英语占了主导地位,尤其是美国的符号多得不得了。中国像许多国家一样,很关心怎么保护和发扬光大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您认为全球化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是有利还是有害呢?

  莱辛:人们使用英语只是出于商业上的目的,你们并没有因为学英语就丧失中文能力。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总是无法预料的。已经有许多种语言消亡了,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认为我知道问题的答案。世界发展变化得太快了,我们无法知道将会发生什么。

  目前,最大的技术进步就是互联网和通讯方面的发展。这种变化的出现才刚刚几年时间,我们还不知道它对我们的思想、思维方式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里有一个类比,就是印刷的发明。当印刷品在欧洲普及开来,而不只是给富人们独享的时候,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我们的记忆力差了。以前,我们可以把一些东西写下来,记在脑子里,现在你去非洲的一些地方,见到一些老年人,他们能够把所有的事情记在脑子里面。他们能够把所有的人名、电话号码、他们所听到的事情等记在脑子里面,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日记呀,参考书呀,等等。我们从前也是这样的。当印刷品普及以后,我们不再把所有的东西记在脑子里了,我们有参考书。我们也丧失了那种记忆能力。这并非是我们预先计划好的,但现在我们都认为我们没有那种记忆能力是理所当然的了,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曾经有过。所以,我们现在也无法知道以后会怎样,我们现在正在使用以前没有的设备,我们无法知道这些设备会对我们的头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说到英语,它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是因为美国人说英语,美国是世界的霸主,不是因为英国。英语是人们做生意需要使用的语言。我不认为在中国,人们会放弃汉语,当然也许你们可以把汉语更加简化一下。(笑)

  记者: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何看法?比如,怎样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如何保障社会福利?

  莱辛:对于这些问题,我无法回答。贫富悬殊的问题从这个世界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大概现在只有像瑞典、挪威和新加坡这样人口很少的国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有12亿人口,问题就不同了。

  采访结束后,莱辛女士主动送给我几本她的书,并在扉页上签了名。可惜的是,由于莱辛女士的儿子当时不在家,家里只有我们两人,所以我没能留下与这位大作家的合影。(秦轩)《环球时报》(2001年03月02日第十五版)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相关链接
莱辛,你不必担忧 (2000/04/08 15:24)
作协委员呼吁宽待“美女作家”和“韩寒现象” (2001/03/04 09:43)
女作家张洁:我的痛苦,其实就是我的财富(附图) (2001/03/01 08:40)
性感促销 情欲女作家未卖文字先卖身(附图) (2001/02/17 11:00)
网友妙文:美女作家鱼玄机痴痴纠缠温庭蕴 (2001/01/10 15:56)
日本女作家收留藤森是出于对来自穷国的人的同情 (2000/11/29 08:01)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全程图文直播中国网络小姐大赛决赛
《音乐风云榜》2000年十大金曲评选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Club缘花城仙子大选,汇聚热门美女
打卡聊天每天得文曲星、MP3、手机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500条
新浪网独家推出“牛县长日记”
新浪网有奖用户注册活动 手机天天送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