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文化教育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新周刊 > 正文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8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百年美丽(下)

http://edu.sina.com.cn 2001/03/09 13:54   新周刊

  百年美丽(上)

  1950—1959 美丽标准:奉献青春

  新中国建立,女人成了半边天。一大批女性走出家庭桎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这些女性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同时,另有一类女性则更受舆论褒扬:她们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工作,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愿意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那时候新中国刚建立不久,解放军打下江山,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可谓居功至伟,他们自然是“最可爱的人”。此外,农民劳模、工人劳模,也都恰当地配合着时代旋律。不计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工作环境、个人志趣而愿意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军人、工人或者农民的女大学生形象,也成了时代的美丽形象。

  那时,受制于物质生活水平同时由于前苏联的影响,列宁装在时尚女性特别是女干部中一度盛行。女青年中最时髦的打扮是蓝色或灰色的背带工装裤与白衬衫。50年代末,穿花色布拉吉成为时尚。“布拉吉”是俄语音译词,即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短袖,泡泡褶裙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这种款式健康活泼,不做作,在女大学生中间最受欢迎。美丽人物:喀秋莎

  这个梨花下唱着情歌思念远方爱人的模糊形象成了50年代人的一个集体情结。

  没有人真的想去得到一个苏联女子,虽然苏联是那个时代的圣地。喀秋莎已经在歌声中幻化成远方的她,灿烂、健康、忠贞。喀秋莎已成为50年代中国的大众情人。

  1960—1969 美丽标准:比男人还男人

  6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的时代,世界从二战的阴影中恢复过来,转而生出一派无拘无束的性感。不过那都是在国门之外。国门之内,60年代是一派的整齐划一,甚至整齐到没有了两性区别。原以为中国人天生就那么保守拘谨,看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才知道原来中国人的60年代原来也可以这样缠绵悱恻,虽然影片已经极尽所能想表现他们的保守了。

  毛的那句“不爱红装爱武装”,由李进同志推波助澜,一点一点把女性的审美拘束在“无性特征”里。男女的关系简化为“同志”、“战友”、“阶级关系”,美丽女性已经被“铁姑娘队”、“女子采油队”这些词来替代。虽然冠以“姑娘”之称,但她们已经成了没有性别的人。除了“一副肩膀两只手,一根扁担两条腿”地“誓叫大地换新颜”,她们从来不在乎自己的容貌和个人情感。她们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不幸成了那个时代的祭品。

  物质条件极度匮乏,“艰苦朴素”变成了时代的审美。把袜子补了又补的雷锋,再加上其它类似的光荣事迹,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

  60年代的代妆品基本上就是护肤品的概念,精品的牌子一个也看不见。人们用的都是上海本地生产的国货,有雅霜、蝶霜、百雀,也有友谊等等;花露水主要用于去痱止痒,也有依然不死心的人,洒在手帕上,当香水使用。

  美丽人物:邢燕子

  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仅从外型上讲,邢燕子足以体现整个60年代中国人审美标准的男性化趋势,从1958年开始,邢燕子这位天津女青年便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去到农村参加农民劳动,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突击队事迹名扬全国,而邢燕子本人也因其十足的“铁姑娘”形象成为60年代初青年们的偶像。

  如果不是“文革”的出现,邢燕子作为一个美丽偶像的地位将会很快动摇。事实上,当“美”中的社会政治因素渐渐在王晓棠等漂亮电影女明星的影片中淡去的时候,“铁姑娘”的形象魅力其实是很脆弱的。

  1970—1979 美丽标准:禁忌

  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阶级斗争,便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

  这十年,《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白毛女》、《海港》、《奇袭白虎团》等几部由“样板戏”改编而成的“样板电影”,《艳阳天》、《创业》、《杜鹃山》、《闪闪的红星》、《海霞》、《春苗》等几部创作故事片,几乎就是中国电影产量的全部。几亿人翻来覆去地看着这么不多的几部电影。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电影里的英雄人物,不是在与敌人或者与错误的思想作斗争,就是在田野里勤奋地劳动,休息的时候再学习毛泽东著作。没有人谈情说爱,谈情说爱是美国电影的事情。

  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也只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而且是秘密的。

  70年代有一种改良包装的滋润油膏非常受欢迎。油膏就是类似凡士林的蛤蜊油,但包装做成洋红色的铁壳圆柱体,使用时,需拔开顶盖,一边旋转一边就露出了石蜡般的膏状物,就像一支大号装的唇膏,也许,它的受欢迎,也是让当年的女性想到了艳丽的唇膏。很多女孩子,在冬天时,会不时从背包里取出那罐滋润油,朝干燥的嘴唇涂几下,就像涂口红。

  此外,使用饰品的女性也越来越少,耳环、戒指之类最后甚至绝迹。头发不再有波浪,但依然在两耳处用发夹往后夹,头顶也多采取三七分路。年轻时髦一点的,则剪齐耳的短发,但用电吹风吹出夸张的蓬松感,额前有向一侧倾斜的刘海。年轻女孩则大都梳辫子,在发梢处扎一个小巧的蝴蝶结,有时是用彩色绒线,年龄小又夸张一点的,则用彩色丝带,后来又有透明的彩色塑料绳。剪短发的女孩子不多。

  美丽人物:邓丽君

  邓丽君的出现可以说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虽然样板戏中的女人(方海珍、江水英等)成了当时审美标准无可替借的正统典范,但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让多少青年甘愿冒“品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还没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实和她的曼歌一样的甜,仅仅从她的歌声中,他们感叹什么叫做女人。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她的歌声里所流露出来的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毁的力量。

  1980—1989 美丽标准:张扬

  从唱着“改革的春风”的80年代初,到品牌登陆的80年代末,80年代让人热血沸腾。

  乞丐衫、巴拿马裤、蝙蝠衫、吉他、马海毛这些廉价的时尚过去以后,联合利华重返中国,“力士”香皂唱起了主打歌。“物质文化”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

  一些长久以来被认为“崇高”的东西遭到嘲笑和轻蔑。崔健的《一无所有》太沉重,领导潮流的是王朔和他的顽主们。“下海”者在计划经济的一潭死水中溅起层层浪花。价格双轨制让“官倒”成为当时的流行词;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使祖祖辈辈恋着黄土的农民成为“打工仔”和“打工妹”,将本已不堪重负的中国铁路系统挤得气喘吁吁,倒腾火车票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职业;“文化衫”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男人们也烫起了大波浪发型,全国上下在谈论政治体制改革和反腐败。

  80年代的东方美女不再追求简单的讨人喜欢。与身具来的个性与魅力才是最厉害的武器。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可妖媚的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在这个年代,也许有些迷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于是,多变成了扮美的最佳手段。张曼玉就像这种随变化而灿烂的上等水晶,放在哪里哪里亮。

  美丽人物:刘晓庆

  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对那时候刚刚“脱敏”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一种启蒙作用。按照现在的话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人物”。虽然她“自我欲望过分膨胀”使她的很多行为显得可笑,但她从不低头的性格又确实令人钦佩。尤其是在那个年代。

  1990—1999 美丽标准:多变

  90年代你得保持新鲜。

  90年代是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一个人为了美丽不惜使出浑身解数。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

  美女的身高逐渐向职业运动员靠拢,纤长得令大众不得不仰视。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表演欲的时代,美女非得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才能出于同类拔乎其萃。制造美丽渐渐发展成一项朝阳产业,并且正加速向去层深处航行。

  美丽人物:张曼玉

  刚出道时俨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成了美丽。

  《青蛇》中的妖冶、《阮玲玉》的忧郁、《新龙门客栈》中的泼辣妩媚、《滚滚红尘》中的轻狂娇痴、《花样年华》中的矜持……多变,使一个“花瓶”的美女地位再也无可攻击。90年代的美女,正应了一句西谚的注脚——“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文—非非)

  更多精彩文章请看《新周刊》101期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三八节特别专题:做一个味道十足的女人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音乐风云榜》2000年十大金曲评选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竞技风暴举办2001赛季甲A有奖竞猜
打卡聊天每天得文曲星、MP3、手机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新浪网独家推出“牛县长日记”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