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幸运、压力与竞争,这些正成为区别生于50年代与生于70年代人的固定词语。虽然分析自己是一件困难、痛苦的事情,但在近日一场“生于70年代”的谈话节目中,在与生于50年代的人的对比下,生于70年代的“新青年”还是成功地进行了一番自我审视,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在公司上班的秦先生是坚决“不和生于70年代的人做生意”的人,这位生于50年代的人认为,生于70年代的人职业感强,但社会责任感差,“长着一张不负责任的脸”,“我们的年代”见不到开着的水龙头,人与人之间讲求信用。现在的青年人更加强调现实利益,是消费的一代人。秦先生对“新青年”的不满是因为他觉得身边的许多年轻人只以“值不值得”衡量事物,而不是他那个年代所追求的优秀的标准。
在报社工作的张先生对此并没有摆出极端的观点,反倒认为,“生于70年代的人更开放,更幸运,更有主张,更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张先生显得非常乐观,“青年人在新经济中已成为中坚的事实,给了我们这些出生在50年代的人对他们表现出的怀疑以最有力的回答。”
对于是不是缺乏责任感,生于70年代的年轻人这样说:“现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我们老是强调全社会动员,结果自己该干的事反而没干好。”郭小姐觉得不是责任小了反而是责任感更强了,“因为时代让我们关注的内容不同了,而属于我们这一代要挑战的东西比起生于50年代的人来说更艰巨。”
出生于70年代的人是幸运的,但当一个幸运儿就一定幸福吗?生于50年代的人在羡慕的同时也发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拜金主义至上,直接就想进入消费层,在“消费年轻”。面对长辈的担忧,生于70年代的年轻人振振有词地说:“没有上山下乡,没有‘文化大革命’,但是我们的辛苦也是你们那个时代不会体会的。好日子虽然是你们给我们的,但我们也没有错。我们可以忠实于自己的感觉和人性,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有利于个性的张扬,这是进步而不是后退。”
生于70年代的人因为开放赢得了生活与生存中更多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挑战和压力也让生于50年代的人感到“新青年”肩上的责任原比他们那一代更加艰巨。“终究是因为年代不同,所以面临的问题和将要解决的困难也是不一样的。审判生于70年代的人需要理性。虽然我们是从小就吃汉堡、喝可乐长大的一代,但我们也失去了国家计划体制下的保障,升学、就业、买房、保险……压力意味着残酷的竞争”,刚刚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的嘉宾撒贝宁这样认为。(陈焱 邓湘树)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