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 > 解放军报 > 正文

干涸的陇原(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1/03/21 08:15   解放军报

  2000年8月23日乌鲁木齐-兰州

   如果我们依然去用较为原始的传统方式去发展西部经济,势必会给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及社会发展带来灭顶之灾,必须提高开发中的科技含量,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的大发展、大飞跃――

  


干旱缺水是甘肃省生态状况的突出特征。李明放摄

   离开乌鲁木齐,我们飞往兰州采访。

   到了兰州已是下午4点,出了机场,我们直接赶往甘肃之行的第一站――西北师范大学,采访专家教授对西部开发中生态建设问题的看法。甘肃省安排的第一站采访在高等学府,这如同给了我们一个信号:生态建设问题已经引起甘肃省各界的高度重视,而提高科技含量将是全省生态建设问题的"强心剂"。

   在西北师大,我们参观了该校相关的科研设备和治沙业的试验基地,并与该校30多位专家教授就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建设问题和提高大开发科技含量的问题进行了座谈,专家教授们畅谈了如何在西部开发中尤其是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中提高科技含量的思路。

   专家们指出,从历史上讲,河西走廊一带的生态条件比较好,但也有一些沙漠、荒漠地区,比如说额济纳地区的沙漠自古就存在,但绿洲比现在要多。在西部大开发中,如果支持系统(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跟不上,就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建设,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解决生态恶化的问题单纯靠生态系统本身,很难奏效。

   "在西部开发中,提高科技含量至为关键",专家们指出,如果我们依然去用较为原始的传统方式去发展西部经济,势必会给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及社会发展带来灭顶之灾,必须提高开发中的科技含量,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实现西部地区的大发展、大飞跃。

   专家们强调说,我们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因地制宜的问题不可忽视,如果生态建设不讲科学,盲目进行不切实际的建设,不仅浪费有限的资金,损害建设者的热情,而且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到时后悔莫及。他们建议,生态建设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外地经验,一定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

   专家们的这一建议在西部生态建设中显得尤为关键。其实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据报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一家林场,今年完成一项总投资达400多万元的防沙治沙工程。但据林场技术人员介绍,这里的沙漠正处在大风口,最科学的方法是种植灌木和草类,成本低但见效快。可决策者却将治理工作复杂化,花钱把大片沙丘推平,引种了不适宜当地种植的新疆杨、臭椿之类的灌木,建成林网,还不切实际地搞农业开发。结果,新种的林木大批死亡,流动沙丘又在几场大风后重现。据介绍,这家农场过去也曾有过类似的盲目行为。前几年他们曾投入近50万元的以工代赈资金,用几年时间建了400亩果园,号称千亩园。至今已经6、7年了,果园还没有挂一粒果。当地群众说,建这个果园的本意是好的,但没有很好地论证,盲目引种了红富士等不适宜本地生长的品种,致使现在的果园没有效益,生态效益也不大。

   如何提高科技含量,使得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更富成效成为西北师大师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座谈会上,该校化学化工学院王云音教授介绍了他们开发的西北治沙的成果,他主持研究了"多功能高分子植物生长剂"技术。这项技术是把具有抗旱、耐盐碱、缩小树草叶面窗空以减少蒸发等功能的植物生长剂结合到超强吸水剂上,以形成具有固沙保水作用的多功能节水农业高分子新材料。多种生物活性试验和农业大田试验表明,在种草、植树、固沙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兰州市"两山绿化中,西北师大负责的500亩造林任务使用了植物生长剂,成活率达到了90%。如今,这项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们希望能够将这些尽快服务于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

   根据甘肃省人大的安排,我们在这里的采访主要是河西走廊的治沙等生态建设问题,还有一个重点也是我们这次整个"西部开发生态行"采访活动的重点就是黑河流域的水管理问题。

   去年在采访黄河生态环境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来过甘肃。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公元1281年正式设省,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以古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两地首字合成而得名。

   近年来,困扰甘肃省的一个难题是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据甘肃省有关部门介绍,由于甘肃深居内陆腹地,地域狭长,地理条件复杂、气候多样,使得其成为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之一。甘肃全省总面积45.4平方公里,分属内陆河、黄河、长江三个流域,多年来年降雨量在40-800毫米之间,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半干旱区、干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5%,半湿润区、湿润区仅占25%。目前甘肃省的森林覆盖率仅为9.04%,干旱少雨,植被稀少使得甘肃省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最突出的表现是水资源的严重不足。

   据统计,全省年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286.2亿立方米,纯地下水资源量8.7亿立方米,入境水资源量289.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1150立方米,不到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378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其中黄河流域最少,人均只有750立方米,耕地亩均只有244立方米,如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黄河流域分水方案,分配给甘肃的可利用用水量30.4亿立方米计算,甘肃黄河流域人均可利用水量只有174立方米,耕地亩均只有56立方米,可利用的水资源极为有限。

   与此同时,甘肃省水资源在地域分布上极不平衡。长江流域高山峻岭,地少人多,仅有12%左右的耕地和人口,而水资源却占了全省的34%。黄河流域水少地多,水低地高,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集中了全省70%的耕地和人口,这一地区工业、城镇、交通均较发达,而水资源仅占全省的45%。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耕地和人口为全省的18%,水资源虽占全省的21%,但该流域的土地面积占了全省的60%,由于地多水少,大量土地未得到开发。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据统计全省每年有1000多万亩农田受旱,300万亩水地缺水失灌,70%以上的城镇供水不足,不少工业企业因供水不足经常停工停产,每年因缺水而损失工业产值20亿元左右,还有250多万农村群众长期没有解决饮水困难。

   干旱缺水直接制约着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使甘肃省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壤侵蚀面积达38.9万平方公里,省域内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达6.44亿吨。其中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约5.18亿吨,占黄河总输沙量的三分之一,输入长江的泥沙0.5亿吨,占长江上游输沙量的十分之一。尤其是甘肃黄河流域多系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旱灾洪灾极为频繁,是全国有名的"陇中苦,甲天下"的干旱区,甘肃也因此被称为"失血的陇原"。其实,干旱缺水的矛盾在整个河西走廊也尤为突出。曾经因为片片绿洲形成的丝绸之路必经通道,如今已因为干旱缺水,加之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地带,风蚀面积大,沙化、荒漠化危害严重……

   尽管不是第一次来兰州,但这一"南北两山夹击,一条黄河穿流"的西北明珠的繁荣却一次次让我激动。结束在西北师大的采访后,我们赶往位于市中心的宾馆。滔滔黄河穿市区而过,两岸明亮的路灯把市区装扮得通体透明、华光异彩,到处洋溢着浓浓的现代都市气息。

   我深深热爱着这颗西北地区的明珠,企盼着以此为起点的河西走廊的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金庸客栈】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相关链接
人沙之间(附图)(2001/03/21/ 08:12)
最后的领地(附图)(2001/03/21/ 08:09)
面对沙漠公园(附图)(2001/03/21/ 08:07)
“金张掖”的水之忧(附图)(2001/03/21/ 08:04)
中华环保世纪行之 西部生态行 专题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世纪盛典倒计时--2001奥斯卡奖完全接触
新浪汽车频道改版:汽车新闻 用车修车…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男人女人频道倾力推出爱情小说连载
竞技风暴举办2001赛季甲A有奖竞猜
时尚组图:人体艺术写真获奖作品展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