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第一个创业计划大赛,一度激起了清华学子的创业热情。舆论的推波助澜更使这股创业浪潮席卷了全中国。然而,四年过去了,笔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真正参与创业的清华学生仍是少数,大部分学生的创业观念已经日趋理性。
据了解,清华大学作为全国智力最密集、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其真正参与创业的学生总数不足百分之一。其原因除了客观上国内风险投资刚刚起步,各项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清华学生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识到充实“脑袋”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经济系二000级研究生李云认为,大学生创业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意义不大。大学本科期间就曾“下海”创业的他,对此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认为大学生创业不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实践经验,二是资金来源,三是社会关系。而这些条件是任何一个创业者都必须具备的,缺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将一筹莫展,再加上本科期间所学的知识实在有限,因此他常常感到知识的欠缺,正是在“知识的召唤下”,他又重新回到了校园。
土木系研究生一年级的伍同学也认为在选择休学创业时应该慎重。他认为目前国内的好多东西都还不完善,在创业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他说他有个同学辍学创业,但现实与理想差别太大,挣扎两年,失败了。不是技术不过关,也不是产品不好,而是市场打不开,再加上一些公司内部的纠纷,使得创业初期的激情很快就消磨掉了。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管理经验,只凭一腔热情,便盲目“下海”,以为办起了公司,当了老板就有了某种资本,至于公司的运作则一片茫然。
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清华学生都认为在学期间充实“脑袋”比充实“钱袋”更重要,他们希望媒体不要过分炒作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以免误导学生。(吴庆才)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