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备受社会关注,心理教育已逐步走入课堂,健康老师也走进了校园。尽管大多数学校开设了心理教育课,不少学校也建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但记者发现,图书市场上的心理教育课本却显得有些过时,传统的思想品德教材已不适应今天孩子们出现的各种心理咨询问题。
进口书是主力,本土教材市场失宠
昨天记者走进几家书店,想看看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书籍到底有多少。一圈儿遛下来,记者发现摆在社科类书架上的心理健康书并不少,但大多只是《心灵鸡汤》一类的供成年人阅读的休闲书。在“教材教辅”的书架前记者看到:更多的是供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教材,而通俗实用的、可以做中小学教材的书在满眼都是考前冲刺的各类辅导书中显得没有多少市场。图书大厦的一位售书员告诉记者,心理测试类书比较好卖,可以用作教材的还是以进口图书为多。
让首都图书发行所感到困惑的是,心理健康的书籍不好分类。该所一位刘先生告诉记者:“心理书籍在进书或是出书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不好分类是最大的困惑。有的选题是跨类的,究竟是摆在社科类的图书里,还是摆在教育教材里往往并不好分,读者找起来也有麻烦。”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都是进口的,本土心理书在市场上失宠。他说,目前适用中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健康教材或者学术味儿太浓,或者又太过通俗浅显,缺乏实际的指导性。而一些心理测验类读物往往在青少年中间倒是很流行,市面上的销售一直较好。记者了解到,最近20年中国心理学方面的教材大多是引进国外的,本土优秀的心理健康教材并不多。
14岁是人生的“动荡期”
专家呼吁本土教材要跟上
有统计显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至少有10%至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心理专家和医生认为: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对于中学生迷恋心理测试,南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袁辛老师强调:如果将标准化量表放入教科书中,应该标明“少儿不宜”之类的警示。因为,学生对测定结果是敏感的,如果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会更敏感。如果学生根据测定结果认为自己有问题,应该知道自己到哪里求助。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沃建中副教授说: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已经开展,但发展得并不平衡,教师在实际操作时也希望得到更高的提升,教材的不适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出版社也纷纷行动起来。前不久,天津教育出版社就出版了一套“天骄心理丛书”。沃教授说,他希望他们正在做的两项工作能改善优秀教材紧缺的状况,“一是尽量将理论编写得浅显易懂,解决实践问题;二是通过在全国建立有关网站,通过网络的传播将心理教育做规范。希望能有更多本土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方面的图书”。(陈焱)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