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民素质、科学技术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连续下滑:国民素质由1998年的第24位滑至第29位,科学技术由第13位滑至第28位,国际竞争力由第24降至第31位。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刘西拉组织在一所著名高校的两个工科系进行细致调查后认为,这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有关。
近八成学生对大学教育不满意
从学生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满意程度来看,认为“很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只有5%,认为“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达53%;感到学习负担“比较重”和“很重”的学生共占66%;认为在大学苦读几年后,“能学到一点点”和“根本学不到”有用东西的学生占79%。刘西拉分析,这个结果表明当前高等教育让学生负担沉重却又学不到什么东西。
在课程设置方面,认为专业课设置合理的只有8%,认为基础课设置不合理的有18%,认为“选修课不合理”的学生比例已达72%。刘西拉认为,这表明当前高校课程设置存在较大问题,而且本科教育中的选修课普遍不受重视,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方面,学生们对“课堂气氛”、“教学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评价虽然整体上予以肯定,但有的方面不合格率大于15%,尤其是在“整体教学效果”和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方面评价普遍不高。刘西拉说,这反映出师资队伍教学经验不足。
高校教育质量滑坡有因
刘西拉教授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
学校普遍存在“浮躁心态”,热衷“轰动效应”。因为追求短期内迅速提高各种评比指标,重金奖励作者,不顾其他;为了提高学术知名度和争取课题,拉一些社会名流或官员到高校当领导、做教授,制造舆论,不计效果;为增加科研收入,不论技术含量,只要来钱就行。因此,很多教师不在教学上投入。
行政干预过多,限制高校创新。每个学校应各具特色,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材,因此应鼓励高校创新,可以迅速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也可以鼓励教授各自编写有特色的教材,而当前由于行政干预,许多高校和高校教师无法实现这些教育改革。
教师队伍中出现“断层”。“文革”前毕业的教师大都到了退休年龄,而年轻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教育发展应尊重规律
“忽视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过分注重直接的短期经济效益,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灾难,”刘西拉说,“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人才和学科的建设上从来就是靠积累,靠踏踏实实。”
他认为,当前高校存在的问题一时难以彻底解决,但一定要努力去解决。国家要进一步重视对高校的直接投入,解决资金问题。学校要重视创新,鼓励编写使用新的有特色的教材,减轻学生负担。还要加强校风校纪管理建设,注意利用退休的老教师帮助、指导年轻教师。(冀文海)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