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美食而没有美食家的时代。
今天谁还会缺一顿饭?在重质不重量、重味道不重菜系的小康或小资生活里,我们的胃口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但我们依然在吃,爱吃,谈吃,如“吃”如醉。我们的味觉走着时尚化的道路,但免不了有时被另类的吃所勾引。
在没有美食家的时代,吃的风景也就这样风靡了各城市,谁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饮食导游或酒肉朋友。
刚刚过去的情人节,零点公司的调查显示:中国人首选外出吃饭,美国人首选送花。美食专栏遍地开花的沈宏非说了,“鲜花只能算是情人节的前戏,吃喝才是压轴,正是食色性也,活色生香。”
中国人好吃,这是又一铁证,春节、端午、冬至也就罢了,连圣诞节、情人节都不放过。不过,你要是问问那些花费数百大元去吃情侣套餐的情人们那晚都吃了些啥,十之八九是想不起来。都说情人节那天吃饭难,那是酒吧西餐馆,平时人头涌涌的中餐馆反而冷清下来,越是物美价廉的越是门可罗雀。
别说情人节了,这年头,连春节、婚礼,讲究的都是地方、环境,至于菜单,看得过去就行了吧。
在现时的中国,吃饭还是比什么都管用的一招,你只要看那些成功本土化的外企在交际费的管理方面多么宽松就知道了——连发票都不用,弄得外企这帮SALES精英个个一副得了厌食症的样子。对于情人,吃是浪漫,对于客户,吃是诚意。更多的时候,吃是娱乐。城里人不约而同开车往乡下跑,广州时兴去吃刚宰的猪下水,北京时兴过吃现钓的虹鳟鱼——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与其说是饿的,不如说是吃饱了撑的。
减肥是随之而来的大问题,然而减肥医生的许多话,听上去有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专家发现,与别人一起吃饭比自己吃饭平均能多摄入44%的热量,而且增加的比例是随着吃饭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的。于是建议:“社交活动也不一定都安排在吃饭上,可以一起散步、参加体育活动等。”你可以想象一下,几个大学同学相约,“礼拜天打网球吧”。大汗淋漓地打完了呢?找地方坐下来吃饭。晚上相约去泡吧,也是先找地方吃饭开始,然后“直落”酒吧,所以三里屯附近的两家水煮鱼一到周末就没位子。
朋友之间的聚会,跳过一顿正餐是不正常,不合理的,惟其可以选择的是以吃饭始还是吃饭终。另一个荒唐的建议是戒掉宵夜,因为晚上吃的东西更容易转化为脂肪。你以为深更半夜开车去东直门鬼街吃麻辣小龙虾的都是身材苗条之辈?可是出差在外不在街头大排挡宵过夜怎么算到过一个地方?
在我们这个有美食传统的泱泱大国,吃已经仪式化了。所以,情人节首选吃饭并不是不浪漫,送束花送盒巧克力就了事才有草率之嫌哪。
吃出来的社会地位
今时今日,不爱吃或者不会吃已经不是个人兴趣问题了,而上升到“没有品味”,“生活质量低下”的高度。
吃方面的见识,不过有二,一个是贵,一个是新。贵如北京曾经著名的“三刀一斧”,传奇性的谭家菜,厉家菜馆,广州几家最出名的鲍翅,深圳也是打鲍翅招牌的大白鲨,一度跨省开出连锁店的云南佳宁娜,所以一进餐馆坐下,就有一句自嘲嘲人的话道是“先来一碗翅漱漱口”。当然,还有高星级酒店里的西餐,最好的法国菜,德国菜,意大利菜……如数家珍。进这种地方吃饭,一忌对领位小姐赔笑——她应该对你赔笑才是,二忌打听厕所在哪儿,显然没有来过。相反,结账的时候甩出一张VIP卡是比较有面子的。
新,就是时尚。时尚的不可理喻,在吃上面尤其表现出来——只要沾了时尚的边,不用多好吃,也不用多便宜或多贵,肯定有人趋之若骛。北京的乡老坎,上海的鲜墙房,广州的湘村馆。其标志是,每次去都能碰见熟人,就跟酒吧一样,在芸芸众生之中,把同一类人划分出来了——当然是比较时尚的那类人。
现在,开餐馆想要一炮打响,没有特色的物美价廉是行不通的。比如广州的湘村馆,先开在体育东路那一家,也是请人设计过的,不过乡土路线早有人走,不见新鲜,生意平平。到了体育西路,面积大了一倍不止,风格一变而为工业、简约,吊灯都是宜家式的。照说和湖南菜不搭调,可是广州的时尚男女们高兴了,都从相邻的“我家”跑过去了。
所以餐馆的淘汰率特别高,时尚转眼变成落伍,喜新厌旧的食客们毫不犹豫地变了心。吃法也是一样,北京兴过吃红焖羊肉、骨头汤、鱼头泡饼,广州兴过吃驴,吃猪下水——只要是时兴的,吃什么都不显得粗俗。中国食客的口味,和中国股市一样变幻莫测,北京兴红焖羊肉那年,顺带着救活了好几家快倒闭的面筋厂。开餐馆的风险于是高了。
最近的新闻:上海长阳面包厂开了上百家连锁店,每家都是可视玻璃车间带一个面包自助餐厅,5元钱任吃,咖啡、罗宋汤免费。这也算是别出心裁,不过听起来怎么那么让人倒胃口。就像南方有荔枝节,交多少钱进果园任吃,大兴西瓜节也这么干,岂不把人当猪了?时尚与否,差别十分微妙。一不小心就会走火入魔。
爱苗条又讲品味的小资们的吃,索性成了意淫。《花样年华》的音乐、旗袍被细细研究过后,张曼玉手里的面,口中的芝麻糊,两人关在房里分食的粽子也没被放过——尽管是这么不在意吃的一出戏。村上笔下的男主角,不厌其烦地做寿司,好事者研究下来,说他可能性冷淡。《挪威的森林》里用买内衣的钱买煎蛋锅的绿子还有点美食家的影子,不过总的说来,王家卫和村上都不是美食家,《重庆森林》里那快过期的凤梨罐头,一成不变的份饭,更是让人倒胃口。对比从前的人研究的都是《随园食单》、《红楼梦》里的吃,就可知现在是多么“吃客之意不在吃”了。
另外一个现象,网上关于美食的个人版,往往是兼及美食和旅游,属于边吃边玩,边玩边吃。无它,善吃和善玩都是有钱有闲的表现,有闲也等于有钱。
美食家的式微
白酒是工业酒精兑的,木耳是墨汁染的,饼干掺了矿物油,连大米都是有毒的。正像段子里说的,“这年头,连黄瓜都信不得了。”难为中国人还吃得兴兴头头地。当然不怕死的也不独是中国人,去年年底传出消息,疯牛病已经蔓延到欧洲以外的地区。“自从英国于1986年发现首例疯牛病以来,几乎无法追踪到可疑的牛肉或饲料可能的去处。虽然英国保存了出口记录,但是牛肉可能在国外加工、重新包装和贴上新的标签之后,再转运到其它国家。”
农业专家懂得在给自家买菜的时候不选蒂部突出的西红柿,知道是吃了太多农药的缘故,一般人只好自求多福。妇女乳癌的发病率莫名其妙地高了。有新闻说绿色食品将成为前途光明的一大产业,虽然目前由于价格原因销路不畅。有关部门解释说,绿色产品比普通食品贵20%,是因为“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或认证,其中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采用无污染原料,自然产品成本就大大提高了。”这真黑色幽默,就像我们该吃污染过的食品似的。
有笑话说女主人请客,为了证明客人们有没有听她说话,宣布“甜点是掺了砒霜的”,结果大家谈笑风生地,把甜点吃个精光。我们对于吃,也有这些客人般的心不在焉。“下馆子别进人家厨房”被当成保住好胃口的忠告。
我有一个闲妻良母式的女朋友,对味精超级敏感。研究下来,发现她是很少出去吃饭的,自己下厨,多半不搁味精。常在外头吃饭的人,根本吃不出来。
表面上的繁荣是可怕的。方便食品就是一例。现在,方便面、速冻饺子、火腿肠都是小意思了,连沙锅丸子、梅菜扣肉都进了超市,应季的汤圆、粽子也变成常年供应。在国内贸易局中华商业信息中心每月公布的全国16种连锁商业食品销售排行榜中,方便食品就占了7种。
去年4月在巴黎举办的“2000国际食品博览会”,显示未来食品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方便食品的不断创新。“预计到2010年,全球方便食品在食品工业中所占份额将由20世纪90年代的5%提高至13%。”报道者宣称,目前在美国这个比例为20%,而中国仅为3%。他的结论是中国应该急起直追。
由流水线大工业生产出来的方便食品的发展普及,固然把主妇从厨房里解脱出来,却也改变了家庭中对食物的要求。还是那个记者,细心地算了一笔账说,自己包饺子所费时间原料,要比买速冻饺子还贵。至于自家饺子比速冻饺子好吃(除非是南方人,压根不会包饺子),他就不管了。难怪人们在家吃的食物是简而又简了。一切费时费工的菜都出去吃。可是在香港,连鱼翅都快餐化了。
快餐化是大趋势,可不仅是麦当劳、永和豆浆,多数受欢迎的连锁餐厅都有快餐化的特征:上菜快,出品稳定。
厨师的工作是没有创意可言的。有数字说到2010年,快餐企业和连锁企业所占比例将达到30%,快餐业年营业额年均增长20%以上。
大工业、快餐化带来的廉价堵住了人们的嘴,在大商场闹哄哄的风味小吃城,你就能吃到云南汽锅鸡、印度咖喱饭,而且并不比当地贵。还会有人巴巴地钻进脏兮兮的小巷子寻访快要失传的美食吗?中午在公司叫外卖的时候,一个嘴刁的广州女孩宣布,“盒饭,只分能吃不能吃,决不会有好吃的。”她可不知道,在她还没出生的时候,上海有一门生意是只在中午做饭给公司职员吃,叫“包饭作”,可以吃到饭馆里没有的美味。
很多的美食早已失传了。这样那样,老派人操着过时的京腔教训人,“吃饭前把筷子在桌子上顿齐——那是乞丐的习惯。”又觉得腐朽,没人要听他唠叨。要嘛就只能到周作人、汪曾祺的书里去找了。
研究末来食品的学者预言:将来的食物在外观上会与现在所吃的相差太远。低卡路里、低胆固醇、低盐和低糖的食品会大行其道。听听这些21世纪的食品吧:酸乳酪、低胆固醇鸡蛋、低脂肉……美食家绝迹了也不希奇吧。
吃在别处
中国人一向以乱吃著名。前一阵子媒体不遗余力地抨击吃发菜,因为污染环境。好了,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上传出消息,一位曾留学瑞士的学者成功研制出了“克隆发菜”,其口感、色泽与野生发菜无异。
说起来真是死乞白咧,这也代表了一种态度:当中国的美食传统式微的时候,就只能转而寻找其它的可能性。因为稀少,一个沈宏非,一个刘仪伟,媒体当宝贝似的。风起云涌的酒吧杂志,美食网站不过是片面的餐馆指南,中华美食网的5吃卡得花钱买,感兴趣的餐馆还不在上面,看来是好餐馆不买网站的账。
一路畅销不衰的彼得·梅尔,把普罗旺斯的吃写得活色生香,与某某喝咖啡饮下午茶的系列,已经出到了鸡尾酒和花草茶,配着清淡水彩画的某某食物恋又信心十足地登场了。
另一种美食教育从零开始:宜家的玻璃酒杯乌蒙蒙地,不是什么好货色,可是上面挂着醒目的说明:什么样的是红酒杯,什么样的是白酒杯。中国人在从内容到形式的道路上,还只迈出了半只脚呢。(文—绮色佳)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