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 > 正文

32岁执棒俄罗斯职业乐团(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1/04/03 18:16   新周刊

  林涛:年轻也能成大师

  乐队指挥林涛率领俄罗斯克麦罗沃交响乐团到中国十个大城市作巡演,2000年11月在北京大学校庆礼堂的演出是最后一场。

  俄国交响乐团一直代表着世界一流的水准。成立于1982年的克麦罗沃交响乐团是前苏联最副盛名的六大交响乐团之一。32岁的林涛2000年被聘为该乐团的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是俄罗斯乐团中担任此职位最年轻的一位,也开了中国音乐家在这个国家这个位置的先例。

  对林涛的采访定在北京东四的星巴克咖啡屋。那天人不多,气氛维持得恰到好处。

  林涛很儒雅的样子,穿戴举止都中规中矩的,一付典型的学院派音乐家的神气。话题涉及到音乐,林涛开始显出他善谈的一面,但情绪自始至终被他控制在客观色彩很强的词汇、语气里,更多个人的、主观的、感性的细节恐怕只能到他的指挥现场去体会了。

  从被逼到享受

  林涛认为自己今天在音乐上取得的成绩,天赋只占了10%的因素。我开始计算这句话里面的谦虚成分。现在很多孩子都像林涛小时候一样被逼着学音乐、学美术,只要知道哪儿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设施,花再多的钱,不远千里,家长也会领着他们风雨兼程。最后有些孩子可能听到音乐两字都会想哭。

  林涛当初可能也哭过,但他还是进了音乐学院附中。十几岁的男孩子应该是最坐不住的,林涛却每天只活动于教室、图书馆、唱片室。因为小时候的启蒙教育被搁置了几年,进附中时基础并没有其他同学好,他便卯着劲往前赶。要强是他的个性,但最主要还是他对音乐真正产生了兴趣。他推算自己是十五六岁的时候开了窍,这其中的过程因为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所以才能水到渠成。

  不仅是音乐,所有艺术领域里的技术规则基本上都是一定的、有限的。音乐学院附中优秀的基础教育,加上自己的努力和悟性,林涛对音乐的技术规则的把握在他那个年龄那个阶段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1988年前苏联莫斯科国家音乐学院招收学员,录用者被授予柴可夫斯基奖学金,中国只有一个名额,林涛经推荐、考试,最后通过。那一年,他远赴俄罗斯开始主修作曲和指挥。

  应该说林涛还是很幸运的。他在描述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时,也总会把一些说不出来的缘由归结为“命运”。中国是个音乐基础教育做得很好的地方,他进了这里最好的音乐学院附中;当他需要一个好的艺术环境进行深造时,俄罗斯国家音乐学院又很巧合地选择到中国来招生。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这种机会指向的是艺术环境、音乐氛围这样抽象的概念,而做准备的只是一个一心要到《秋日的私语》里辨别落叶声音的人,最后的结果是:环境还是那个环境,人也还是那个人。

  林涛的音乐天赋肯定是你我不能企及的。要不然,32岁做大师级指挥的人就太多了。天赋意味着什么?林涛的解释是具备了触类旁通的先天条件。

  “从生活中其它领域获得的灵感往往会比陷在本专业苦思冥想来得更有价值。”林涛对美术特别感兴趣,在演奏抽象派作品时,绘画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能启发他无尽的想象力。戏剧、电影,一切和艺术有关的门类都是他的爱好和钻研的对象。旅途中,休息时,他也会听流行音乐做调节,就像偶尔换一种呼吸的方式。

  每一次指挥,每一套曲目,都要经过研究、排练、磨合的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体力、脑力的最大限度的投入。如今林涛基本上没有不演出的时间,每个星期都会进行一场演出,每次的曲目都不同。“成绩背后的艰辛总是不为人知的,但是音乐给我的回报永远高于我的投入,这种回报包括内心的自省,上天的感应,社会的反馈”。

  进入音乐就好了

  指挥大师的生活据说是不能太坎坷的,个人经历的过多磨难会削弱他们对音乐的激情。我不是太能理解,于是我总是想知道林涛在俄罗斯12年的生活有没有什么特别不寻常的经历。

  到俄罗斯的第三年,也是大学二年级,林涛第一次登台指挥。上台前压力很大,心理挺紧张,一旦进入音乐,就完全忘却了。一直到现在,他都要求自己指挥时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所要演奏的环境当中。其实这种要求长此以往也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了。第一次登台的曲目是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不久后的1993年,他参加的恰好是以这个音乐家命名的国际指挥大赛,林涛作为最年轻的入围选手,夺得第三名。

  这还是和幸运有关。

  “指挥这个职业决定了一生都要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个人的适应能力要特别强。”这个过程里或者在外人看来好玩新鲜的时候林涛无暇顾及眼前的风景,而当林涛正陶醉于异域文化带来的音乐上的补养时,常人又要为他经常得吃不合口味的食物而慨叹了。

  生活在过程中,但不同的人对过程的感受千差万别。

  林涛觉得自己生性比较洒脱,不喜欢受约束。最喜欢亲近大自然,去登山,到森林里,一个人。夜晚抬头看着星空,与冥冥不可知的世界进行交流,宇宙之大,人之渺小,回过头来加倍珍惜现有的一切。

  这样的一个人,又在异国呆了十几年,会有怎样一种音乐风格呢?

  林涛没有提业界或观众的评价。他只是说艺术家的风格千变万化,随阅历、生活的不同而改变。或者有人恰好听到的是艺术家某个阶段的风格,就给他定了义;或者这个艺术家比较擅长于演奏某类曲目,于是被入了某一流。

  林涛知道自己还很年轻,他总在强调全方位发展。

  “广义上谈风格,表现出来的就是我骨子里、血液里的东方风格”。

  1999年,林涛应邀到北京指挥国家交响乐团演出,也挺轰动,但仍能看出他在演奏情绪上的紧张和拘谨。一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不断充实、丰富自己艺术生命的人来说,变化是很明显的。

  这次全国巡演的轰动在当地的同类活动中都有点“几年罕见”的意思。

  林涛告诉我:成功的音乐会的反映在全世界都一样。

  完全与音乐无关的时候,林涛是一个等待缘份的单身汉,这个单身汉在俄罗斯领着较低但也知足的薪水。

  做水滴石穿的事业

  是音乐给了林涛一种使命感,还是他一直就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呢?不管是哪一种缘由,这种高度出自于他这样的年龄背景,在“个性张扬”的如今,也算是“恐龙”级人物了。

  在中国,相信有不少人都是通过理查德·克莱德曼才知道《命运交响曲》的,而肯定还有一部分人不知道它的作者并不是那个曾火遍大江南北并且现在仍有市场的法国人。

  林涛认为在中国演出,选曲最重要。“既不能太曲高和寡、阳春白雪,也不能尽拣观众熟悉的曲目,一味迎合,两者都要有,还得有适当的比例。”

  然而这还是针对去听音乐会的人。

  “那些根本就不去的呢?”

  “就得靠你们媒体宣传啦!哪怕一篇文章只‘煸动’一个……”

  做指挥,林涛不愿意自己偏爱哪个大师的哪部作品,他认为一个真正权威的指挥应当是一个全方位的指挥,必须对每一部作品每一个大师都下功夫研究。虽然说艺术来源于自然,但真正的艺术已不自然,如何把艺术成功地转化为自然反馈给受众,让他们体会到一种自由的空间是林涛给自己的责任。

  艺术总监又是另一个高度。

  林涛要考虑的事儿更多了。

  也正是因为角色的变化,谈到关于这次来中国的巡演,林涛提的最多的是活动的主办单位和赞助企业。他认识到国内音乐演出市场的萧条,他看到肯出钱赞助文化事业的企业太少,他发现既懂专业又了解市场的优秀文化经营者奇缺,而这些在国外早就已经步入系统化专业化的运作了。

  “急功近利可以理解,心态浮躁在所难免,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还得需要一批人静下心来做事,坚持投入,从量变到质变。”

  没有演出没有排练,林涛仍然很忙。这次回北京他接触了许多人,其中也有一些和他一般年龄,“都准备做大事”的志趣相投者,他特别高兴自己与他们的认识。广泛联系、筹备条件、等待机会,既然是“滴水穿石”,林涛就得一步步来。(文—黄晶晶 图—胡渝江/新周刊)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金庸客栈】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美军侦察机摧毁中国战机事件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汽车频道改版:汽车新闻 用车修车…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情感专题:贫穷的爱情你要不要?
时尚组图:人体艺术写真获奖作品展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