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县冬古码头发现了古代沉船!”这则消息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本报特派记者行程三千里奔赴冬古沉船现场,亲自登上水下考古船,揭开了这艘明末战船的神秘面纱。
我赶上了考古末班船
从厦门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赶到东山县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人稀天黑,我立即产生了一种久居大城市所没有的沉静之感。眼前没有了万家灯火,心也不再浮躁了。好容易打了一辆的士,得知冬古码头离这里还有相当一段路程且没有住处,于是我决定:先在此住下,一切明日再说。
第二天,在知情人的指引下,经过长长一段崎岖狭窄而草木茂盛的岸边小路,终于来到了这个远离喧嚣的遗址--东山岛冬古码头西堤东侧。
我踩着细密的黄沙向海边走去,极目远望,两边长长的堤坝和海深处一连串的漂浮物围成了一个长方形的考察作业区。作业区外停满了船只,作业区内四五名身着潜水衣的考古队员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时而浮出水面调整探测器,时而潜入海底调查取证。一条系着缆绳的船停在队员附近,船上放了一些水下考古设备。在征得同意后,我登上了这条不算小的考古船。一位刚刚从海里浮出的队员扶着船边,打着冷颤告诉我,他们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左右,海水很凉,而且水压较大,队员们身穿潜水衣、肩背氧气瓶,还要手持器械工作,因此体力消耗较大,每工作一小时就要上来休息一下。即使身穿潜水衣,全身也湿透了,但工作没完又不能脱,感觉很不舒服。
在工作间隙,考古队成员之一、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给我讲述了这次水下考古调查发掘的历程。
去年1月23日,冬古码头附近的造船厂的工人在海边捡了一个古代瓷碗,于是就找到博物馆要求鉴定,并告之附近还有一些铜铁制的东西。博物馆立即派人赶到现场,发现了两堆石头,呈东西走向排列,之间距离为50米,每块石头约重10至20公斤,上面散落着一些铁炮、瓷器等物品,由此初步断定这儿可能有一艘沉船,两个石堆为沉船使用的压船器。博物馆紧接着向上级报告并保护现场,然后就开始采集暴露在外面的铁炮、铜铳、手雷、地雷、铅弹、弹丸、火药、铜钱等物,当然还包括一些船板的残片。战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了,因此保护工作就一直进行了下去,持续了整整一年。
今年初,国家文物局终于批准由国家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会同福建省水下考古单位,开始发掘前的调查探摸。目前正是在开展这一阶段的工作,我到的这一天是最后一天了。
现在调查已经很清楚了,下一步是研究制定发掘方案,然后再逐层上报,估计如果顺利的话到明年初就可以开始发掘了。
参加这次调查工作的单位很多,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的几十个人组成一支水下考古队,由福建省博物馆栗建安和福州市考古队林果担任队长。
考古队在这片水域下布了200多个探方架,然后进行绘图、摄影,全部在水下操作。还有就是钻探、冲沙。与陆上考古相比,水下考古难度要大得多,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比较多,如天气、水的能见度、涨潮落潮等影响,潜水员又不能整日泡在水里,不像陆地上搭个棚就可以不间断地工作。
如何断定是明末战船
东山岛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自古以来就是闽南主要通商港口之一和海防重镇,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以来,这里多次发生抗击倭寇、抵御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海战,史料记载的海域古战场就有两处。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时期,东山成为郑成功抗清复明乃至收复台湾的主要军事根据地之一。他派部将长期坚守东山,在这里督造战船,训练水师,筹集军饷。他收复台湾以后,其子郑经在东山与清军发生过战斗。到了清康熙22年,施琅率领军队2万多人,战船2百多艘,从东山出发,直取澎湖、台湾,统一祖国。
从遗址上发现的船板残片及船上设备“戴缆桩”看,无疑是沉船。石堆中的6门铁炮、5门铜铳以及数量很多的弹珠和火药,则可断定这艘沉船属战船。其次从瓷器及火器的制式看,可初步断定为明末清初时期。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沉船与郑成功或施琅有联系。
冬古湾地区的群众多以打鱼和养殖为生,故而出海撒网时经常能打捞到一些零散的动物化石、瓷器等物品,东山博物馆还是比较注意这方面的工作,依靠广大渔民群众,采取鼓励的方法,奖励他们将东西交到博物馆,博物馆根据其价值给付渔民奖金,为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是符合《文物保护法》的,因为无论是陆上还是水下的文物都要交给政府,而他们又都付出了劳动,由于不是买卖,所以主要还是鼓励。陈馆长谈到以前有人打捞到这些东西后觉得没用,不是扔掉就是毁掉了,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后来有人打捞出动物化石主动交给了博物馆,博物馆专门为其开了表彰会,这以后毁坏文物的事就越来越少了。而且这次搞古船调查发掘,附近渔民都十分配合,听从统一安排,遵守考古队划定的工作范围,不会轻易闯入,影响调查工作的进行。
又发现了一处沉船遗址
东山海域的文化遗址比较多,经常有哺乳动物化石被打捞上来,如亚洲象、剑齿象、斑鹿、四不像、熊、犀牛等等,这说明在1.5万年以前,这里曾经是一片陆地。结合这次沉船遗址的调查,县博物馆也对整个东山海域作了调查,古代和近现代的沉船当然也不少。对此,陈馆长告诉我:这次古战船水下调查搞完后,紧接着就要以相同的工作方式对整个东山海域进行水下调查。据陈馆长透露:现在在东山海域又发现了另外一处遗址,在海底发现了一门古炮,是在距冬古十多公里处的铜陵地区,目前在着手做前期准备工作。
筹建水下考古陈列馆
鉴于东山海域丰富的水下遗址资源,陈立群馆长设想在东山建立水下考古陈列馆,展出历次考古发掘出的文物。这同时也会对当地的旅游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地旅游部门在这方面迈的步子还很小,主要是受资金影响以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的制约。故而陈馆长慨叹实际操作与想法还是有一定差距。但这主要受大环境的影响,比如说财力,因此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旅游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到沉船调查现场察看过,并已开始着手做出规划。陈馆长表示,随着水下考古调查发掘的不断增加,这项工作迟早会形成产业化,这是发展趋势,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既扩大了东山的知名度,又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5要考古先学求生
考古队员徐海滨还身兼水下摄影师,他对水下考古更有一番独特的理解:“水下考古首先要学会水下逃生!因为人类不习惯于水下生活环境,而沉船遗址大多数处于大陆沉降或地貌险恶的地方,水质差,沉淀物和浮游生物较多,稍不留神就可能被破鱼网、烂礁石剐蹭,再加上海胆或海蜇,弄不好真有生命危险。浅海处不受潮汐和水流的影响,而到了外海就不同了。水流超过每秒1.2米就不能潜水,体力受不了,而且能把人冲跑,受水流限制比较大,出海都要赶时间。水下摄影跟陆上一样,而且要更稳。同时要调整呼吸,比地面摄影辛苦多了。”
据徐海滨介绍:国外的水下考古开展得较早,他们专业人员较少,更多的是志愿者。设备也较先进,主要采用水下设备、人工操纵潜水艇,这些我们国家还没有。另外就是水下布置较规范,四五十米深的水下打着工整的探方,每层搭不同的探架,好似时代广场一样。而且国外海况比我们的好,海水非常清澈,有利于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
东山“的士”不打表
将近中午时分,考古队员们便纷纷上岸,收拾好各种器械,队长告诉我,第一阶段的调查工作目前已告一段落,接下来是搞调查报告并上报,等待正式发掘。几天之后,考古队中的某些队员又将马不停蹄地奔赴广东,寻找“南海1号”这艘沉船。
来到东山一天多了,总的感觉是太不规范。就说交通吧,“的士”非常难打,上去也不打表,车费全凭司机掌握。再有就是汽车、摩托车、客运三轮车、自行车与行人混行在坑坑洼洼的路上,看了不免心惊肉跳。要想开发旅游,基础设施还差得远。
海底宝贝怎么捞
我国拥有辽阔的水域,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水下考古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历史博物馆组建了国内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十多年来,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的调查、发掘。但出水文物的保护在技术上和程序上的复杂程度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出水,特别是出于海水的文物在出水前后的环境变化明显大于出土文物,必须运用一整套包括脱水、脱盐、去锈、防腐和超长期保护在内的特殊文物保护、处理技术。在我国,这还是难题。(张宇静)
广州沉船上千艘
我国水下文物资源极为丰富,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水下遗址和遗物保存比陆地上还好。有些古商船装载的是瓷器,沉没后,在海底不易被破坏,一条这样的大船,就相当于一座水下博物馆,保存着大批珍贵的古代文物。
我通过长途电话找到了正在广州对“南海1号”沉船进行科考研究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据张主任介绍,目前我国的水下文物资源极为丰富。我国古代海洋贸易线路就有两条:一条贸易线路是往来于朝鲜、日本等地;另一条就是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外销瓷器等物品通过这两条水路送往世界各地。
在古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曾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瓷器,主要靠海路运输。在我国沿海古沉船很多,每条沉船都有一个神秘的历史故事,都是一个巨大水下文化遗产宝库。
水下宝贝有多少
目前在我国的水域里到底有多少沉船或者水下文化遗迹,现在还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国的水域里有相当丰富的考古资源。以广东和西沙的水下考古调查为例,可以看出我国水下考古的现状。
广州是全国从秦汉开港以来,唯一没有关停过的港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站,据初步统计,广州沿海水域留下了沉船1000多艘。像目前正在进行考察的“南海1号”沉船,正好是在位于由泉州、广州经徐闻、合浦到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上沉没的,其水下考古将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航海史、造船史和陶瓷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目前,我们的科考队员正在广东、福建进行考古调查,在今后的几年里,还将到江浙一带海湾、渤海一带港口等进行更大范围的普查。通过这些普查,可能会发现大量沉船遗址及珍贵文物,因为这一带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这一预测正在逐渐得到证明。
产业化为时过早
尽管我们是海洋大国,但是,还有大量的水下文物沉睡在水下,有待我们去发掘和研究。我们的专业水下考古人员很少,全国也只有20多人,难以完成这么大量的水下考古任务。另外,水下考古需要有专业设备和大量的资金支持,虽然国家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水下考古工作,但是我们在这两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加强了水下考古的工作,但水下考古并非易事,其花费甚巨。对于技术和设备要求都比较高。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我们还没有一艘专业的潜水工作船,也没有一个专业的水下考古基地。在国内,除去香港一家机构提供了无偿赞助以外,还没有企业给我们提供资金的支持。
在国外,有很多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形象,愿意以参与公益活动等形式赞助水下考古机构进行沉船的发掘等工作。一些国家的考古机构,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都是接受企业等机构的赞助来完成科考任务。但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相关的详细规定,也很少有企业愿意出资为我们这样的考察提供资金上的支援。因此,现在奢谈打捞、发掘沉船产业化还为时过早。
根据我国的文物保护的原则,我们对水下的文物原则上不进行主动发掘。我们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对水下文物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对在水上作业人员发现的沉船等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的发掘。
尚需配套法律
由于我国水下考古的财力、人力有限,水下文物出现了流失现象。曾有外国人专门打捞我国海底文物,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文物管理;还有一些渔民、文物倒卖者偷盗水下文物,破坏水下遗址。1989年10月20日,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法律的阳光,照到祖先们遗留在海底的文物身上。
国浩律师集团北京事务所的资深律师任亚刚说,我国领海水域里的一切文物和陆地上出土的文物一样,都属于国家所有,任何个人都不能私自占有。私自组织打捞水下文物是违法的行为。渔民打捞了水下文物,应该上缴给国家或者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有关单位可以给予其奖励。
目前,对于水下文物的所有等问题,在宪法中、民法通则中、在文物管理法律法规中、在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中,都有体现。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针对水域文物打捞、发掘工作的配套实施细则。所以,各地政府在目前应严格按照文物法的有关规定处置水下文物。(谢沂)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