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老先生再度成为媒体的热点人物,是因为他要拍摄一部公益宣传片。一个九旬老人,著作等身,精通诸如梵文、吐火罗文等许多人闻所未闻的多种语言,早已视名利淡如水,每日写作会客,波澜不惊,对媒体始终保持低调。做媒体焦点人物本非他所愿。可是,4月15日晚上,在其90岁生日庆祝活动中,他欣然接受中国广州南方高科的邀请,以自己为主角拍摄一部公益宣传片,而且分文不收。后者并不让人意外,同意拍片本身就连南方高科的老总和活动策划方中国文化书院和雅登管理顾问公司也颇觉受宠若惊。90岁的老人怎么突然愿意在电视上每天说上几句呢?他还有哪些话没有说出来呢?日前,记者前往北大未名湖畔朗润园采访了季老先生。
我是祝寿专业户
记者:季老,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正值您九十大寿,广州南方高科的张秉存总裁和陈震副总裁特意赶来给您祝寿,我们也借此机会首先祝您生日快乐。
季:谢谢。去年是我虚岁九十岁,祝了三次寿,今年还不知道要祝几次,今天是第一次,我成了祝寿专业户。
记者:那是因为大家敬仰您,都希望和您一起过生日。
季:不敢当。外面的消息你们只相信60%就行了。他们把我说得太好了。其实,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记者:这回我们带了录音机。我们会把您的话一字一字地抄下来。您可以放心了吧。
道比教育大得多
季:我说的话,你可以百分之百地相信。你们采访我,就是一个考试。我是考生,准备答辩。你们考吧。
记者:对于您这样的考生,如何出题可让我们犯难了很长时间。您接受南方高科的邀请出山拍摄一部公益宣传片,是想借此向观众传达一种什么信息呢?
季:这部片子是中国文化书院和南方高科一起搞出来的。我听了他们的两个方案,挺好的。他们说是要拍一部“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片子。通过对自己的老师的怀念,表达一种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胡也频、胡适、陈寅恪、汤用彤、冯友兰、朱光潜及我的德国的两位老师都教给我很多东西。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在这部片子中讲的是尊师重道,而不仅是重教的问题,您觉得这个“道”是什么?
季:这个三言两语很难讲清。这里主要是讲老师教给你的东西。重教只是讲教育。道比教育要大得多。韩愈的《原道》中讲过,“由是而之也则为道”就是你必须走的路就是道。关于道字,写一万字也写不清。
动脑筋是长寿秘诀
记者:听说您现在仍笔耕不辍,您平时都在写些什么体材的文章呢?
季:我没有什么专门的体材,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现在在上海的《新民晚报》开了一个专栏,每两周一次,人生漫谈。从年龄上讲,90岁是够老的。可是,老人就是难得糊涂。
长寿的秘诀就是一条:脑筋不停地活动。这也是一种体育锻炼。我经常考虑一些问题。现在年龄不小了,尽量少出门。在家里思考。
文化才是最好特色
记者:南方高科是一家以生产手机为主的新型高科技企业,而您是一个人文学大师。您觉得高科技企业与人文科学之间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较好的结合点呢?
季:有结合点啊。前一阵子,江总书记到北大来,我代表老教授们讲了几句话,我就说,现在重工轻理、重理轻文的现象比较严重。我自己瞎想的,科技发展当然要靠理科和工科,可是如果没有文科做基础,就是说如果没有以中国的文化和世界的文化为基础,科技的发展是受限制的。
我们讲要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中国特色?我是这样想的,用科技发展来表现中国特色困难,你就是站在世界第一,也不是中国特色。第二天,别的国家可能赶上你。真正表现特色的是文化基础。
听南方高科的张总讲,他们公司的人平均年龄只有25岁,这很好。这样一个年轻的企业重视对文化的投入,是一个好事。我要感谢他们。他们很有远见。我给他们写了一个条幅:南方高科大展鸿图。希望他们的企业办得越来越好。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思考如何能长久地生存下去。从表面上来看,企业是产品当家。但是产品的背后是文化的底蕴。不过,文化建设要想立竿见影那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公司里,对年轻的职员进行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教育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年轻人要使用,也要培养。企业深层次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
东西方的道德观念各不相同
记者:您谈到现在存在一种现象,对自然科学重视强于对人文科学的重视。它们能不能结合起来呢?
季:现在学科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强了。过去物理是物理,化学是化学,后来出现了物理化学。学科分出文理两大类没有错,但总的趋势是文理要贯通。21世纪分不清是哪一种了。我们现在就是对人文科学重视还比较弱。现在应该提倡一下,因为真正能体现我们特色的就是文化。世界分为两大文化:东方和西方,这两者都要学习。
记者:您本人身体力行一个做人的原则:以德服人,有理不在声高,甚至有时提出以德报怨。我们该怎样理解呢?
季:你们觉得现在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高吗?恐怕不太高。我们有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这样,大家就能平安相处。以德服人,在中国可以这样,也应该这样。在世界上则行不通。我们中国人认为有是非之分,强的不能欺负弱的。但西方人不是这样想的。西方人认为,谁强谁就说了算。
范仲淹先生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传统观点这时会与世界上的潮流碰撞,但是我们不能放弃。“九一八”时,我们向国联提出,日本人欺负我们了,你们要主持正义。当时我也相信,后来才知道,在世界上你要是不强大,就不会有谁来帮你主持正义。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就加强自己的力量,让国家富强,科技发展,军队强大起来。如果这样,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们了。
梵文研究现在还不乏人
记者:您一生中研究过的许多东西是现在青年人所未曾听说过的。比如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等。您有没有担心,今天的青年人会因为它们过于冷僻而不再选择它们呢?或者换句话说,会不会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呢?
季:中国现在还不乏人。这种学问不能每个人都去研究,如果每个人都研究这些东西,那我们就没饭吃了。但又必须要有人去研究。前天听说,印度发起一个学梵文的活动,也就是又要学他们的古文。
记者:咱们国家目前有多少人在研究前面提到的这些语言呢?
季:有二十几个,都是我的学生。这种东西,学的人不能太多,没有也不行。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学的。梵文、吐火罗文和巴利文都需要有多种外文基础,而且要能坐冷板凳。梵文的语法非常复杂,变格变位很难掌握。一个梵文老师讲过,孙悟空七十二变,可是梵文不知比孙悟空的变化多几倍呢。有一个动词的变化达千种。
李老师(季老的秘书):好多人口口声声要学梵文,我一听说,都觉得可笑,梵文当真是那么好学的吗?
无法走出平民情结
记者:我们发现,今天的客人来得特别多,先后已经有了好几批,可是每走一批您都要亲自站起身送到门口。对于您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九旬老人,您即使不送,也不会有人介意的。用今天青年人的话说,您这样是不是太累了点?
季:应该的。这是礼节。
李老师:这是先生几十年的习惯。不用说是这些人,就是来个大学生都送到门口。这种平民情结让人刻骨铭心。上级要求保护好先生,不让人们过多地打扰。可是,他对别人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有时,不速之客被挡在门外,先生听见动静后,自己出来招呼客人登堂入室。有一回先生头痛,一位外地来客要求合影,本已被挡在门外了,可是先生从窗内看见后,悄悄走出大门,和来客合影于荷花池畔。别人的需要是他的乐趣,他无法走出那个刻骨铭心的平民情结。(陈春彦米力)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