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岁的清华大学今天焕然一新。中国最负盛名的这个高等学府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迎来她九十岁的生日。
校庆大典在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隆重举行。
校园林荫道上绿树婆娑,煦风拂面,三位名流侃侃而谈说清华。
吴澄:割舍不断清华情
十七岁考进清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教授。除了八十年代初曾在美国留学的日子外,吴澄在清华园里学习与工作至今已度过四十多个春秋。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技术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精神矍烁,对清华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他说,做事认真的求实作风、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是清华精神的核心。他就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成长的。
六十一岁的吴澄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清华人。他表示,在清华园里传道授业,精神上富有而自由。
“这辈子最难以割舍的就是对清华的感情。”吴澄说,要把感情转化为力量,一定将清华的事情做到前面。
胡鞍钢:教书清华是享受
“在清华园里教书育人是一种享受,特别有成就感。”中国著名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他认为,清华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频繁,非常有利于他个人学术生命力的持续发展。
据称,这位著名学者早在一九九六就成为清华与中科院的双聘教授。去年十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时,胡鞍钢正式调入清华园,主讲“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
胡鞍钢说,清华的学生是从十三亿人中经过层层严格而“残酷”的筛选选出来的,整体水平是一流的。学生最优秀的地方,形成最竞争的环境:学生不能不努力学习,老师不能不教好书。
清华未来定位有三个方向,即培养学术大师、兴业志士和治国之材。胡鞍钢表示,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有合作关系的清华公共管理学院,将为中国培养公共管理硕士(MPA),造就一批有现代意识、受过专业化训练并能献身于公共利益的新一代公务员。
何祚庥:贡献比一流更重要
有反伪科学先锋、反邪教斗士之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新中国成立前考进清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从清华毕业。他说,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在清华奠定了科学技术的知识基础。
九十年的发展,清华今非昔比。这位院士猛地话锋一转,对近些年来清华毕业生出国和留学不归者在国内远远超过其他高校有所感慨。
他指出,这一方面说明清华的教学质量高,另一方面也为他这名老清华带来思索。“清华怎么样为国家多做贡献?”何院士认为这比成为一流大学更重要。(孙自法)
更多文章请见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专题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