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这件几乎每个学生都穿过的“衣服”,现在却遇到了尴尬,学生不愿穿,家长不愿买。日前,家住南京市五塘新村一位王姓初三学生家长向本报反映,他女儿所在班级有一“班规”,不穿校服进校被查到一次罚书(课外新书)一本,他女儿因为不爱穿校服,已被罚过三本书了,这位学生家长对此很是不解。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看到了校服背面的尴尬。
学生不爱穿
近日记者采访了南京市的好多中小学生后发现,像王姓家长的女儿一样,目前相当多的学生对校服有反感情绪,“不爱穿”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感觉不到自豪,相反还觉得“难过”。
南京某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年级的张同学告诉记者,一块白一块蓝、条条块块的校服丑死了,显示不出个性,看着就觉得难过,谁爱穿?南京铁路二中初二章同学则把校服与囚犯的服装等同了起来,戏称叫“号服”。他在觉得“难过”的同时,还感到穿在身上难受,不舒服。但他又无奈地对记者说,校服虽说“爱你不容易”,不穿却不行,学校每天有人轮流值日检查哩,查到了要扣班里的分数。某重点中学的副校长也对记者坦言,现在学生不爱穿校服已成了一道难题,小学生还好一些,做什么穿什么,到初中,特别是上了高中后,就挑剔了起来。一些学生,尤其是爱美的女生,往往把校服穿在里面,有人检查时或是有集体活动时就脱下外套,露出校服,过后再穿上,对付检查,反正不想穿校服,以至于一些老师不得不“逼”着学生穿。像不穿校服被罚书,应该就是这么回事。
家长不愿买
学生不爱穿,家长怎么看?一名家住南京市凤凰西街150号、医生出生的曹姓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学生不爱穿,家长也不爱买。他的理由是,现在的校服一般都是非棉织品,系化纤成份,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极不利。同时,每一学生穿的校服又不是量身订做,或大或小,或松或紧,有的由于裤子太长,体育课都没有法子上;有的上装太宽松,穿出来像个小老头,男女不分,根本显不出学生的青春气息和活力。
另一位家住草场门附近、孩子在汉中路附近某中学上学的王姓学生家长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如果不是怕学校为难孩子,他是不会同意买校服的。不只布料不好,做功差,价格也太高,一套化纤质地的校服竟要花七八十元,而同样的服装,在市场上30元就能买到。
服装设计师无奈
学生不爱穿,与校服缺乏美感有关,某中学的后勤主任就认为,校服样式难入学生眼是第一原因;家长不愿买,主要原因是校服料劣、价高。服装设计师对此怎么看?南京市红缨服饰设计中心服装设计师陈勇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则是一脸的无奈。他说,他对校服设计极热情,曾为南京好几家学校设计过、生产过校服。但花了好多天心血设计出来的校服,既有冬装、夏装,也分男生装、女生装,但往往通不过校方、家长的“审查”,不是样式太花哨,就是成本高,学生家长接受不了。左改右改,最后改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1999年他为某私立学校设计了一套西装款式的校服,确实比较漂亮,学生挺爱穿的,但穿了两年后,今年初“下岗”了,原因是校长未看中。
对于校服料劣、不合身问题,陈勇认为,排除非正常因素,还是为了降低成本、减轻学生家长负担。校服不合身则是普遍现象,一是中小学生发育较快,校服不可能年年换;二是校服都是按统一型号生产的,不是量体裁衣;另外不少学生家长考虑得较远,订校服时一般都选大型号的,不少学生穿不起来。
如何解决尴尬?
虽说学生、家长对校服的意见强烈,但穿校服还是有显而易见的好处的,并非一无是处。南京市教委一名负责人认为,让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为此,国家教育部在1993年就下发文件,要求加强中小学生着装工作。江苏省、南京市的有关部门也曾下发过类似通知,省里有关部门在几年前还专门成立了办公室,请来浙江等地的服装设计专业人员,参与校服的设计。南京某小学朱校长认为,穿校服可消除当前越来越突出的学生讲穿着、讲排场、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对一些低收入的学生家庭来说,并无坏处,所以虽说没有文件强行规定学校必须做,学生必须穿,仅是要求在有条件的重点学校推广,但好多学校还是做了自己的校服。朱校长还认为,现在学生与几年、十几年前的学生相比,更强调个性,追求与众不同,自我意识较浓,爱“酷”,而统一着校服自然压抑了这种追求,有违学生的天性,这恐怕才是学生讨厌穿校服的深层次原因。
那如何解决这种尴尬?南京市各家学校的做法不尽相同,如南京港口学校只是规定在搞集体活动、上操时才穿校服,平时随便;南师附中则做了校礼服,弥补普通校服的不足。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让学生穿校服有自豪感,找回十年前刚有校服时的新鲜感,爱穿,才是解决尴尬的根本办法。不久前,北京等地曾举办过中小学生校服设计大赛,让中小学生参与到校服的设计中来,自己动手,改变校服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样式,校长、家长说了算的现状,效果很好。南京市是否可以这么做?(本报记者 倪方六)《江南时报》(2001年05月14日第一版)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