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 > 正文

当“脱口”成为“秀”

http://www.sina.com.cn 2001/05/16 18:55   新周刊

  如何让媒体主宰一切的“电视时代”真正变成一个公众共享其中的“声音时代”呢?

  “脱口秀”可以告诉你答案。

  一“脱口”即成秀

  “脱口”之所以成为了一种“秀”,是因为对话在今天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它甚至成为了一种姿态——一种平等、开放且具有无限延伸的沟通。

  至少在中国,“脱口”开始并非一种“秀”。在一般中国人的记忆中,“对话”这个概念来自1980年代的政治生活。那时,中央提倡各级领导与群众对话,一时间,种种对话在中国社会层层展开。显而易见,当年的“对话”,是中国在结束了一味“专政”的年代以后,开始走上以民主和法制治理国家的道路的一种方法。不过在那时,一方面由于“对话”还是“上对下”的,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幼小,我们还只能在收音机里听到“珠江广播电台”尝试的主持人节目,电视的“脱口秀”则根本没听说过,老百姓只是在荧屏上看到只有独白式的指令,有话想说都不知找谁去。

  “让人说话,天是不会塌下来的。”毛泽东这一名言,可能是对今日中国开始流行的“电视对话”的最有力的话语支持。而如果深究下去的话,能否实现“对话”,则是中国民众长期萦怀的政治情结之一。只不过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由于缺乏有效力的媒介,“对话”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播,或者换句话来说,不成为一种“秀”的谈话根本不可能成为全民共享的公共资源。感谢电视,这个当今最强大的传播媒介使得“对话”这一概念在中国大地重生——“脱口”因电视而成为了一种“全民共秀”。

  从《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有话好说》、《焦点周周行》直到《对话》,我们欣喜地看到一大批“电视对话”节目进入中国人的家庭,崔永元、窦文涛、沈冰、马东、周游以及他们的嘉宾们成为百姓家里的常客,而公众对重大社会问题的关注热情也日益高涨。

  “脱口”已经成为了一种“秀”,这一令公众欢欣鼓舞的现象的确叫人回味无穷。美国的媒介研究专家斯科特针对“脱口秀”节目所表达的看法其实同样可以用来说中国的事儿:“脱口秀成为了一种供公众交流的通气口和渠道,因为许多人觉得他们找不到一个对话的对象,来对他们的想法作出自己的反应,幸好,他们在脱口秀节目中找到了一个由媒介明星和出人头地的公众人物组成的一个精英阶层,脱口秀既维护了这个阶层的观点的权威性,同时又通过轻松的方式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普通人通过与他们——场内和场外的交流,获得了一种沟通和提升思想的满足。”

  “对话”的威力

  都知道美国的“电视对话”特别热闹,利用电视竞选即是一例。竞选期间,美国的总统候选人都成了电视明星。日常的电视节目,更是出现了一批“脱口秀”巨星,像拉里·金,欧普拉·温芙瑞,大卫·莱克曼,他们主持的谈话节目吸引了亿万人倾听。美国广播电视的“脱口秀”节目,既是现代科技文化的派生物,又是当今美国人处境孤独、精神焦虑状况的一副解压剂。

  谁能说目前中国人不需要这样一副“解压剂”呢?

  曾经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脱口秀”节目《实话实说》创始人时间先生曾经说他是想用这个节目来影响国策。尽管以《实话实说》打破中国电视“万马齐谙”局面的真正初衷并没有得到全部实现,但它至少以其平民化的智性风格挑起了公众的表达欲望。

  而现在的《实话实说》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公德论坛”,崔永元在那儿做着街道居委会主任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当相当多低水平克隆的“谈话”节目因其对揭露个人隐私的特殊兴趣和粗俗的油嘴滑舌习气而成为令人生厌的“电视垃圾”的时候,“对话”本身却成为媒介自我提升的重要方式。正如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电视对话”这一媒介所体现出的是“民主”,并且有可能“影响国策”。如果你觉得这个说法有点玄,那《对话》节目制片人王利芬的话肯定会让你茅塞顿开:“我希望这个节目对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积极作用。”

  “对话”在别处?

  “脱口”成为一种“秀”以后,你会发现,人们表达的欲望也就成为了一种“现实”。

  不言而喻,中国真正的对话不在电视里,民间的对话才是鲜活、自由、开放的。网上,餐桌上,课堂里,也包括电视机前,到处都有这样的对话。但你应该知道这是前些年的事了,现在的新情况是电视媒介与生活的互动。

  对于公众而言,“电视对话”里的每一招一式,都是可以仿效的,这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之一,也是“电视对话”在中国的又一个意义。“电视里说”,这是现在许多人的口头禅,而电视里说了什么,更是中国老百姓所密切关注的。而与此同时,生活中的对话已经成为电视谈话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这一点已经无需多说了。

  但是,中国真正的“对话”仍然在别处。这是因为,中国当下的“电视对话”,还不能完全地传达民意。这既有电视自身的原因,也有观众的原因。在中国,“电视对话”实在有很多环境方面的限制,包括中国人自己的限制,观众、嘉宾、主持人都有问题。中国人是比较内向的,环境又不宽松,电视还是个能够使人自律的媒介,这样,“电视对话”就缺少个性,缺少真实,缺少好看的东西。所以,尽管“对话”是电视节目的基本方式,但它在中国目前并不会太红火。在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电视实务者们,胆子更大一些,脑子放开一些,因为毕竟你是“电视对话”的组织者、创造者。(文—李幸)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金庸客栈】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幽默、美图、FLASH…动漫频道正式推出!
聚首新浪放飞爱情梦想-新婚专题五月登场!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