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 > 正文

对话内幕(二)--关于几个主持人

http://www.sina.com.cn 2001/05/16 19:13   新周刊

  主持人沈冰:我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如果你看惯了“对话”中的沈冰,见到真人,你会被她的年轻和美貌吓一跳,虽然“对话”中的她已经够年轻和美貌了。

  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多的沈冰在参加荣事达杯主持人大赛之前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如果不来“对话”栏目,她应该是当地电视台主播了。

  虽然年轻,A型血狮子座的沈冰说话不温不火,看事态度客观。对于现在的主持人角色,心态是求稳,并不急于表现自己。连外表都希望显得成熟一点。

  关于我自己

  基本上我是一个平和的人,感情比较丰富细腻。比较讨人喜欢吧。涉及到原则还是挺硬的。小事我赞成宽容,退一步,大家日子都好过。

  我平时也喜欢和人谈话,但是时间不多。最喜欢运动,9岁开始打篮球;还有读书,这是无止境的,不管做不做节目;听音乐、看DVD,都是寓教于乐的活动,专门闲聊的时间不多。

  有时候我也想过,如果我没有去新加坡读大学,留在浙大,会怎么样。所以演员喜欢说,这个职业可以体验到别人的生活,而活在你的生活里,只能有一个选择,你不会知道另一个选择是怎么样。

  在新加坡做记者的时候,每天都是上午挺空,下午开始赶稿,最多一天写4000-5000字。我的记录是半小时写800字。这也锻炼我集中注意力。有时候还挺想念那种快节奏的生活,过完一天挺充实的。

  在这边工作,感觉完全不一样,紧张的方式也不一样。文案都是自己写的,写完也反复看过,开始心里还是害怕,不知道自己行不行,就把文案放在那里,反而是一种依赖,有时候看一眼。后来就不用了。开始是把每句要说的话都写下来,记熟,以后是把文案简化,不要细到每一句话,而是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你想要得到什么,考验现场的感觉。

  关于我的节目

  观众的反馈给我很大触动,我如果有时间,都会给他们回信。有的观众每天给我来信,开始是交流,后来就是每天祝我快乐。还有的做99颗幸运星,说保佑我平安。有观众这样的支持,我很温暖,也很有动力。

  一开始把观众的负面反应看得非常重,甚至想我是不是选错行当了,是表示真的不适合干这个。这也是有一个自己说服自己的过程。我的底线是,我没有什么是可以失去的。

  做这个节目压力真是挺大的,你面对的人都是在他的领域非常杰出,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坐在他面前,说5分钟话可以,说两个半小时,你就会觉得没有底气。而且这个栏目成长非常快,关注的人很多,这是我进来时没有想到的。

  不过上场之后我就不会想那么多了,我这个人一直不太怯场,自然而然能够做到很大方。但是一些技巧我比较缺乏,每次下来要总结,王利芬老师也给我很多帮助。

  嘉宾的个人修养几乎是跟他们的成就成正比的,事业上越成功,做人越谦和,非常平易近人。每次我都说我是一个新人,但他们从不会表示轻视、不把你放在眼里,而是平等地交流。从举止你就能看出那种发自内心的谦虚。

  尴尬的事情也有,有时候因为你掌握的信息有误,现场就对着嘉宾傻傻地问出来了,但是你可以化解。嘉宾都会非常友善地指出来,观众笑笑。如果大家乐了,那也挺好。这就是一个谈话的气场。

  关于主持人

  做主持人是我长久的想法,在学校也经常做主持、演讲,觉得能找到一些感觉,比较适合自己。只是看机会,做记者是一个积淀。

  作为主持人,有些因素是天生的,没法强求,比如外貌、亲和力,有人天生人缘就好些。最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做主持人也是在做人,你平时对人是怎么样的,在节目中可能对嘉宾就是怎么样的。面对嘉宾和90名观众,特别考验你平时做人的准则。

  有时候也有人说我像谁,或气质像谁,我觉得听听就好,不必过多在意。如果一定让自己像某个既定的东西靠拢,也许变成东施效颦。人尽自己的努力就好,以后会呈现什么风格,被大家看作哪种主持人都不要紧。一共做了六七期节目,现在说风格还为时过早。能够进来,能够站在场上不慌不忙,能够实现大家辛辛苦苦策划出来的东西,能够调节好场上的气氛,让来者都尽兴而归,我觉得就挺好。也许我也有一些看法和见解,但是现在不是凸显自己的时机,应该给嘉宾和观众多一些机会。

  对我们这样的新人来说,一开始老实一点,稳当一点,设计好的东西都游刃有余了,再放进自己的发挥,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主持人陈伟鸿:看上去很娱乐

  虽然过了30岁,头发也重新染成了黑色,陈伟鸿看起来还是更像一个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态度友善,喜欢说笑,从厦门电视台的综艺节目主持,到央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从厦门到北京,看来他还有个适应期。

  主持人大赛还没结束,对话就找到我们各组的冠亚军6个人来试镜,模拟韩寒那期节目。一个观众发了三次言,态度有转变,我指出来了,王(利芬)老师感觉我的观察能力不错,能发现场上一些细微的东西。第二天就被通知去做节目了。

  如果没有主持人大赛,我可能还会比较安分地在地方台工作。在厦门的节目也挺受欢迎的,所以也不容易割舍。

  我做娱乐出身,对娱乐感情也比较深,但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期,从心态上已经不是那么蹦蹦跳跳,一惊一乍的了,另外做久了也有厌倦感。

  “对话”是我做过的最严肃的节目,压力很大,怕把人家的牌子做砸了。这样也不好,变成包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把本色拿出来。

  到现在我还没提过选题,看他们提选题是很痛苦的事,可能提十个十个都毙了。

  热场时我会讲讲笑话,开开玩笑,让观众之间点评一下对方。比如两人坐一块儿,我说请你介绍一下你身边的帅哥,大家就会注意到他也注意到你。

  幽默感的发挥要靠你对这个领域的熟悉,以前做综艺节目能轻易找到亮点,现在还需要学习。

  做“对话”,主持人需要提高经济专业的知识,但不一定要是专家。我现在问的,可能就是观众想问的,观众当中专家毕竟是少数。我只需要了解相关的背景。

  在现场,我最担心的是时间把握不好,我总是把时间拉长了。因为怕嘉宾说得不够,把精彩的东西卡掉了,后期编导很难处理。在厦门台自己也做后期,知道那种感觉。

  我出过一次比较尴尬的错是史玉柱这期,嘉宾特别多,而且谁能来谁不能来前一天都没定。现场就给我一个名单,赵钱孙李,工作人员安排嘉宾按这个顺序坐。我有一个问题要问赵,结果赵没有来,后面一个人坐到了赵的位置上。他一开口我就知道他不是了,可能观众也没反应过来,我就想方设法挖出他到底是谁。

  平时在家也老看电视,特别爱看电视。特别烂的节目我也看,烂到很好玩的程度。我会想他这里为什么不那么做呢,那么做会好得多。我是这么看。

  主持人张蔚:算是一个智慧型主持人

  和沈冰不同,和陈伟鸿相同,张蔚不是《对话》的专职节目主持人。仅仅是出于兴趣,在一家著名外国媒体集团任职中国区业务总监之余,“没事的时候或者周末”,她赶到《对话》来。

  老说自己老,爱笑,说话语速极快。同事对她的评价是大气国际化,观众说她老爱抢话,陈伟鸿说她“挺能说的”,她说自己反映比较快,算是一个智慧型的女主持,还算诙谐,但也不像崔永元,“人家是男的,我是女的,他能说的我不能说。”很有性格,“很自然,不矫柔造作。”

  去年10月才到《对话》来,业余时间做了五期节目。张蔚说:“还不错,感觉越来越好了。”作为哈佛MBA,相对于沈冰和陈伟荣,张蔚的专业优势毋庸置疑。

  每次节目开始前,我都要和观众和嘉宾在录节目之前来个简单的沟通。会选择几个观众站起来,让他们描述自己的邻座的特征。

  在我的嘉宾名单中,包括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Intel总裁贝瑞特、Oracle总裁拉里·埃利森等等重量级人物。他们都很优秀,很具职业素质,社交能力都是一流,非常有魅力。

  还没见着孙正义,很担心他就像我们想象的日本人那种样子,小心谨慎,节目开始之前我见着他了,我对他说:您一定要讲故事,一定要出彩,一定要轻松。结果他上了台以后谈笑风声,特别可爱。

  为了做Oracle那期节目,我们特地把演播室搬到了上海,去了上海还特别担心,害怕这个老头临时撂挑子不来了,因为他脾气特倔,对媒体从来就是一言不合立即就走的。结果总算他来了,没想到见了面特别可亲,问我:“我这里是不是在上海呀?你是讲普通话还是广东话?”我说我讲普通话。他说那太可惜了,我是可以用广东话来和你交谈的,当然他只是在开玩笑。结果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那期节目很成功。

  还有一次关于创业的话题请的是雷石通,他今年78岁了,60多岁才开始创业,就是不肯说自己老,老说自己才25岁,观众提问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说自己已经老了,他说你不老,你才20岁。

  还有潘石屹,那次他来是和他太太一起来的,潘石屹是甘肃省天水农村一孩子,然后他太太呢是剑桥毕业的,结果对话中特别有趣,问完他太太的学历后就问他的学历,结果他结结巴巴说自己是廊坊的一个什么石什么部下属的一个学校,他太太说了,到底是什么大学,肯定不是正经大学。直到最后他也没说清到底是什么学校,观众都乐坏了。

  主编陈鸿兵:说不尽的嘉宾们

  每次都是创新,领域不一样,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从开始到最后不知道变了多少回,最后什么样谁也不敢说,不敢预测。

  策划会分三个层次,整体方向,定题目。题目确定后还有两次会,一次是说什么,一次怎么说。平均每个节目开四次,每次半天。而且请的人都忙,上班时间不能开,下班后才开。

  这里还有一个大的难题,怎么样和嘉宾打交道,经常是确定了又不要他来,或者本来坐台上又变台下了。有一次请了个协会的领导,带了十几个人来,一看坐台下立马不干了,拔腿就走,他说我这么大一个协会,代表几十万人来给你做观众?他走不要紧,一下带走十几个人,六分之一,只有临时找人顶。

  有一次找清华MBA班做观众,开始说没问题啊,派了两辆车去,只有三个人来了。说对不起不想去了,题目不感兴趣。那次在广播学院录的,临时找好多学生填场子。

  昨天中宣部一个领导说了,你们这些搞谈话栏目的要注意,千万不要把谈话栏目的现场变成你家的客厅。他倾向于我们这种知识含量高的。开始也请过《锵锵三人行》的策划,发现路子不对,还是环境不一样。

  整场都很紧张,有时录得特别艰苦,特别累,打不开嘉宾的话匣子,你会急得满头冒汗。也有时候特别精彩,你会兴奋得不得了。像吴敬琏那期,他在现场流下了眼泪。说到老师顾准,“虽不能致,心向往之。”

  受到非议最大的是韩寒那期,都是说我们不宽容,用那个小女孩来比他。实际上我们遇到的难题是,这个现象已经出来好几个月了,你现在再说怎么说?韩寒是这样一个孩子,开始跟我们说:“你们别请我了,你们请我去了你们也播不了。”河北台、北京台的也真是播不了,他把主持人问住了。

  我们到上海找他,他说你不能找我,我找你们,晚上不能采访,我要去玩。打电话给他还不耐烦,问他干吗,说我就离你们不远,在玩,不愿意见你们。后来找到他的启蒙老师,答应了。又说在北京不能过夜,说不习惯。早上来晚上走。他说我不保证早上能起来,我们得在上海找个人叫他起来。但是他带我们去见他父母的时候,说:“我走了,他们挺累的,给他们吃点水果吧。”这种东西偶尔会露出来。

  嘉宾几乎个个难请。金庸答应了又反悔了,说你们为什么派个实习生来采访我,不尊重我。是要拿我当个噱头吗?又解释了一番。

  摩托罗拉两个PR都是媒体出去的,对运作方式特别熟悉。一来就要全套策划案,说你不能这么谈,要这么谈。本来想谈总裁能不能培养,他说不行,我们老板最不愿意说他是被人扶植的。我们让步,说谈摩托罗拉的危机,他说这个可以谈,但要重点谈怎么走出危机。第二天变卦了,说不去了。谢谢你。有什么费用我们负责。我说不行,不是费用的问题,你们这么大一个公司,不能言而无信。录完要看素材带,编辑稿,我们说审稿权是台里的,不能你先审一次。跟我们广告代理公司说,你去交涉,说好了我们就下广告。

  新浪的大老板是更彻底的家族企业,两口子特别能说,在现场变魔术。他是有十几亿美圆的人,让大家看到富人怎么生活的。大家说人话就好看,如果都冠冕堂皇地说话,就没法看了。我们实验过,对话,想让它对起来,争起来。经济领域没法争,争了效果也不好。比如总裁能不能培养,设计的就是一方说能,一方不能。但是大环境不允许,争过了就不好了。再一个人与人的关系也没那么平和,要么不争,要么不见面。

  一直担心的是话题,怎么能保证在主流上,大家都关注的。现在的感觉是杂乱。没掌握到合适的接口。要不就专了,要不就浅了。

  政府官员也想请,请过曾培炎,都快答应了,又不说了。最近可能会请一位部长。我们会把他的社会角色淡化,把他还原成个人,让大家看一个活生生的部长。假如他没有个人魅力,能说自己的故事也好。

  (笔录整理:谢立、朱坤 图除署名外由《对话》节目组提供)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读书沙龙】 【金庸客栈】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幽默、美图、FLASH…动漫频道正式推出!
聚首新浪放飞爱情梦想-新婚专题五月登场!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