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文化教育 > 文教信息 > 教育专递 > 正文

大连理工大学要建设国内一流强校

http://www.sina.com.cn 2001/05/17 08:05   光明日报

  在中国北方有一座被人们誉为“北方明珠”的城市——大连。在大连这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西南郊,有一所被江泽民主席称为“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的高等学府——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原名大连工学院。她是1949年4月15日为迎接新中国建设高潮,由中共中央批准创办的一所新型正规大学。1960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26所重点大学之一,1995年起由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同建设,1996年被国家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成为“211工程”中央专项基金支持建设的大学,2000年初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决定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要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国内一流强校。

  大连理工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的总体建设目标是:力争到20世纪末,使大连理工大学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家高等教育领域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之一,为到21世纪初叶把大连理工大学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211工程”建设中,该校确立了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方向,深化改革,人才为本,质量第一,立足地区,注重特色,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着眼于学校整体实力提高,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不求大而全,但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水平高,活力强,效益好。观念的转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带动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使该校的“211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建设,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有明显提高,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及管理水平居于国内重点高校前列。

  大连理工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工程科学计算、精细化工科学与技术、海岸及近海工程、特种加工与现代制造技术、船舶科学与工程、低温等离子体科学与工程、系统分析与经营管理信息化等7个学科建设项目,使其成为我国高水平博士、硕士人才培养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重要基地;同时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设计算机教学基地、电化教学基地、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基地、金属材料加工实验室和材料实验室等7个教学实验基地和校园计算机网等项目,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及现代化,改善教学公共服务基础条件,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图书馆及改善教职工住房和学生宿舍的条件,为教学、科研和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保证。

  “211工程”建设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发展铸造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明显上了一个档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和保证。

  1、重点建设的学科上水平,学科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新兴学科和相关学科得到协调发展

  通过“211工程”建设,学科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进一步确立了重点学科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大力扶植、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调整好学科结构和布局;追踪前沿、服务经济、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经过“九五”期间建设,大连理工大学重点建设的7个学科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前沿,努力创“精品”,出标志性成果,赶超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更加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7个重点建设学科中,有4个在原有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实施重点建设,继续保持“国家队”水平,有的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余3个学科为“十五”期间进入国家重点学科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程科学计算学科努力跟踪学科前沿,进行创新研究,在以工程力学为主要对象的工程科学计算与数值模拟的理论、方法及其软件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系列性成果。

  精细化工科学与技术、海岸与近海工程学科、低温等离子体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加强和完善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购置和研制了一批国内尚无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设备和仪器,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继续保持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国内领先地位。

  特种加工与现代制造技术学科建成国内门类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特种加工实验室之一,大大提高了承担工程研究项目的竞争能力。特种加工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齿轮精密加工和复杂曲面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船舶科学与工程学科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造船工艺,研制的船体外板水火加工工艺设计系统克服了困扰造船界几十年的难题,成功地解决了大型船舶制造中的关键工艺技术问题。

  系统分析与经营管理信息化学科通过“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总体居于该学科的国内领先水平。在“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复杂信息系统分析与集成”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九五”以来,7个重点建设学科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及攀登计划子项目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0项,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机构检索论文879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77项,并连续两届获得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重点建设学科在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注重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和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不仅使传统学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使大连理工大学过去相对薄弱的信息、生命、环境等新兴学科领域迅速发展,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研究工作和队伍。例如生物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结合建立了生物化工博士点;海岸与近海工程学科、低温等离子体科学与工程在海洋环境保护、废气治理方面的研究成为新建的环境工程博士点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他们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开拓了环境生物工程研究的最新领域,特别是在环境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取得进展;特种加工与现代制造技术学科与电子工程结合,正在建设微机电研究基地,在医学领域MEMS产品、微生化传感器等方面有望获得重要成果。在重点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大投入和引进优秀人才,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和人文、经济学科的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显示:1999年SCI收录的中国数学领域论文数,我校在理工科大学中排序第三。生物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数学、水工结构工程、材料学及材料加工工程等学科也都在积极争取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

  经过“九五”期间“211工程”学科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学科结构和布局已经明显得到了改善,继力学于1996年首批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后,经过1998、2000年两次学位授权评审,又增加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学科点由1995年的21个(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后为18个),增加到41个,由原来分布在10个一级学科增加到分布在17个一级学科,特别是信息学科,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3个博士点;硕士点增加到75个,分布在8个学科门类,30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不仅数量增加较多,质量也得到保证,1997年在全国前四批博、硕士学科点评估中,大连理工大学参评的13个博士点全部合格。经过“九五”建设,学校已建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一个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多学科综合发展,具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并体现出大连理工大学特色的合理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学科结构更加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新趋势、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地区特点和建设需要。

  2、教学条件得到改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一流人才是“211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211工程”建设改善了教学条件,加强了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校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种类和模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基础教学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在扩招的情况下教学条件仍得到明显改善

  在“211”工程建设过程中,大连理工大学特别注重基础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重点放在教学实验量大、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及技术基础实验室建设项目上。共建设了7个包括计算机教学基地、基础物理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基地、金属材料加工实验室和材料实验室在内的教学实验基地,还建成了10个多功能教室、11个语音教室,校园网已建成运转,全校近4000用户通过校园网上网,主干线路容量达1000MB水平。

  教学条件的改善,为学校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软硬件建设相结合,重新编写了实验教材,研制了一批有特色的CAI课件、教学实验项目。其中,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研制的两个课件已通过教育部鉴定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教学辅助课件的指导下,部分实验成果实现了开放式的运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学成果“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施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获2000年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并通过了2001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专家评审。

  ●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实现全校公共基础课按理、工、文、管、经学科打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按学科大类打通;在教学手段的改革方面,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实施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在培养模式方面,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主修—辅修制、双学位制,“理工”结合、“文理(工)”结合、“机电”结合、“工管”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专业素质与外语应用能力,开办各类外语强化班,培养“外向型”人才;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学研产结合,创办数学建模等多个实践能力强化班,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创造型”人才。通过大量的科技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独立参加选题、科学研究等,增长了才干,提高了素质。大学生先后研制出希望1型多功能无线调频扩音系统、多媒体语言教学系统等。

  最近4年,全校有380余人获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竞赛奖123项,其中国际奖14项次,全国奖49项次;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科技工程项目71项;大学生撰写科技论文400余篇,一些论文在《高校化学学报》、《物理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创新教育成果继1997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后,2001年又通过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专家评审。

  “九五”期间,大连理工大学共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4项。

  ●人才培养规模扩大、结构改善,培养层次逐步提高

  “九五”建设期间,大连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规模稳步增长,从1995年的7281人增加到2000年的11599人。研究生规模则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1879人增加到4269人,年增长率为18%,目前,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0.37:1。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的种类增加,培养模式多样化。除了以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学位外,还有工程硕士和MBA专业学位。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提高培养质量和效益,尤其是狠抓博士生培养质量。设立了博士点点长和研究生培养督导组,负责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了导师基金制,实行导师全面负责制;提倡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实行弹性学制;建立博士论文基金和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这些措施促进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7个学科都将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工程力学系按照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规格和建设目标,全面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管理,规范和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程序和要求,实行博士生读书班、讨论班,定期作学术报告和工作汇报制度。成为工程科学计算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土木建筑学院积极探索和尝试学术上创新与技术上创新的“两创新”和与工程结合、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两结合”培养要求,改革传统培养模式,按照一级学科框架培养高层次人才,在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上两研究生教学成果分别获1997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3、科研实力和能力显著增强,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211工程”重点学科的建设、学科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实力的增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更为活跃,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九五”期间承担了一批重大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有较大影响的多项成果在经济建设中推广应用,为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一批标志性成果已经产生或正在形成。

  ●科学研究装备的总体实力显著增强

  “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用于购置与建设目标相一致、各建设学科急需的仪器设备,大连理工大学“211工程”建设的7个学科子项目与公共服务体系,共投入建设经费7920万元,其中仪器设备费为6497万元,设备购置费占总经费的83.7%,共购置建固定资产帐目的设备2217台,其中10万元以上的贵重设备75台,20万美元以上特大型设备7台。这显著地提高了大连理工大学科学研究装备的水平。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这些装备迅速投入使用,并充分开发其应有功能,已取得良好的效益。

  “精细化工科学与技术”学科购置的“MODEL—500型悬滴界面张力仪”,设备到位后即全天24小时运行,连续测得大量科学数据,以此为基础申请到100万元的“九五”科技攻关课题“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研究”,并进入“973”项目“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中的12个子课题的第一子课题“化学驱油剂表面活性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研究”。

  “船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制开发的我国唯一一台“水火弯板试验机”投入使用后,取得大量实验数据,为解决大型复杂曲面钢板的无模成型提供了科学依据,运用该设备完成了“863”项目“大型复杂曲面钢板水火成型机器人研究”的实验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船体外板水火成型技术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岸及近海工程”学科投资570万元研制了“二维水下地震模拟系统”,是国内首台大型水下地震模拟设备。投入运行后,承接了“海底油气管线振动理论与控制技术的研究”等多项课题。

  ●科学研究能力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明显提高

  “九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32项,经费1641万元,在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有5项杰出青年基金、8项重大基金、17项重点基金,172项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其中青年基金36项。获得的项目数和资助金额已连续多年在东三省各高校和研究院所名列第一。“863”、“973”课题由“九五”初期的2-3项,到目前的各12项。国防和军工项目由“九五”初期的3项,到目前的45项,总经费1千多万元。学校科研经费连续4年超亿元,2000年达1.5亿元。“九五”是大连理工大学获奖最多的时期,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5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6项,获地市级政府和省属部门奖励52项。获各类专利60项。

  ●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增强,贡献加大

  “九五”期间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承担了一批重大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横向委托项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校通过“211工程”建设,取得了一批在前沿学科有突破性进展,为经济建设解决重大问题并能较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标志性成果,它们是:砼静态及动态断裂特性研究,本项目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工程结构可靠度及其应用研究,本项目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工程力学的辛体系以及在H 2/H∞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基于本项研究成果而完成的学术专著《弹性力学求解辛体系》,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船体外板水火加工成型技术研究,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大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染料-纤维-助剂相关性研究,获2000年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推荐申报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温控相转移催化研究,该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1998),2000年德国“洪堡研究奖”提名;渐开线的误差形成规律和最佳成型方案的研究,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硬脆材料复杂型面的数字化测量与加工技术,该项目完成了6个攻关课题,其中2项分别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通过鉴定,专家评价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申请了4项中国发明专利;复杂问题分析与复杂信息系统综合

  集成研究,研究成果“软系统工程方法及应用研究”获2000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离子体工艺过程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该项目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岸和近海工程实验设备及在模型试验中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

  土木建筑学院水资源研究室共完成55座水库,4个流域洪水调度系统软件开发任务,仅大伙房水库和察尔森系统,1998年特大洪水中通过合理调度库容等获减灾效益35亿元。该院主持设计的跨越西江的广东金马大桥,全长1913米。主桥为斜拉桥与T结构的组合体系,是迄今世界上跨度(283米)最大的独塔混凝土斜拉桥,为工程节省投资35%(1亿元)。

  工程力学系承担的大型水工建筑物老化防治、加固和反分析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提出的丰满电厂大坝防渗加固设计方案并中标实施后可为国家减少两亿元费用,并且对其他大坝具有推广意义。

  工程机械研究所与中远船务公司签定的二台4076门座起重机总承包合同,工程总造价850万元(国内大型起重机厂按常规研制一台这种型号的起重机需要1000万元),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第一台整机的制造。试运行两个月中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定的要求,顺利通过了验收。

  “九五”期间学校特别加大了为辽宁省和大连市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分别成立了面向省、市大中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并组建了8个校企合作的技术中心。在辽宁省、大连市完成多项港口规划、设计,解决了滩海采油管道(电缆)铺设的关键技术,完成大连星海湾改造工程海岸设计、大连市垃圾处理可行性研究及工程设计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为大连冷冻机厂、瓦房店轴承厂、大连机床厂等大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大连机车车辆厂、大连港务局、大连冰山橡塑股份有限公司三家示范企业CIMS一期工程的实施取得直接经济效益5660万元。据统计,“九五”期间,这些项目为辽宁省、大连市新增产值近5亿元。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一批跨世纪的教学科研骨干茁壮成长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211工程”的预期成效和持续效益,也是建设一所高水平大学的关键。在“211工程”建设中,大连理工大学以国家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为契机,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为学校的改革与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队伍保证。

  “九五”期间,大连理工大学共增加院士3名(其中引进1名),引进6名双聘院士,6名海外学者为校内特聘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使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不断壮大。在教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2个;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0人。

  目前,大连理工大学有科学院、工程院院士7名和6位双聘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名,博士生导师168名。

  在1310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67人,占教师总数的21%,还有7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具有硕士学位的588人,占教师总数的45%;最后学历非本校的518人,占教师总数的40%;45岁以下青年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70%,45岁以下教授有112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

  5、办学条件、育人环境明显改善

  “九五”期间,7个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已经完成。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软硬件建设相结合,重新编写了实验教材,研制了一批有特色的CAI教学课件、教学实验。校园计算机网已建成运转,图书馆等重点基础设施已经建成。经过“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大连理工大学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更为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育人和吸引人才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

  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显著改善了全校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变学生宿舍紧张和图书馆面积过少、功能落后的状况,适应了扩招的要求,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211工程”这面旗帜,唤起了海内外各界对教育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九五”期间学校争取到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230万美元经费资助,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康柏电脑公司投入500万元人民币,和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合建“电子商务实验室”;日本OKUMA和UNISYS等三家公司向机械学院赠送总价2.6亿日元的1台MCV-AⅡ门式加工中心和15台JPW6300-DME工作站及相关软件,提高了机械学科的装备水平。

  6、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校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重要途径。迄今为止,大连理工大学已与欧洲、美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4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签署交流与合作协议88个(“九五”期间25个),聘请世界各国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访问、合作研究超过2000人次,还聘请了131名国际知名学者(“九五期间”53名)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学者还积极申请和承担与港、澳、台及国外的合作研究项目。土建学院与香港大学联合开展的“波浪和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香港研究资助局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的首批资助,项目总经费达123万元。工程力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连续多年获得单项资助额度近百万的欧共体合作项目多项,与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科学家合作,以优秀的成绩完成项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大连理工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已经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高的起点,相信再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21世纪的大连理工大学必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国内一流强校!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文化教育频道

发表评论】 【金庸客栈】 【短信推荐】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推荐:定制您关心的新闻,请来我的新浪
运动之美 世界共享 李宁-新浪十强赛专题
看新版新浪女性 体验万种诱人风情
爱情 战争 科幻--漫画连载精彩纷呈
每月十元钱网上安个家 建个人家园展个性魅力
新浪短信全新推出四种诺基亚精彩图片
新浪网北京移动推出短信有奖发送活动
参加短信笑话大赛 赢15寸液晶显示器
猜中国队十强赛比分 赢取时尚手机大奖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