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抄,贴贴,这毕业论文还有什么做头?”正在做定稿前准备的会计专业2001年毕业生钱同学和一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发出这样的疑问。有关人士提出,改变本科教学模式,引入变向导师制不啻为改变目前学士论文流于形式的一种有效途径。
离6月份的学士毕业论文答辩时间越来越近,南京各大学校的图书馆及周边的市民图书馆内随处可见紧张准备的毕业生,一些学术期刊杂志屡被“引用”已是常事,此种现象在文科类毕业生中尤为突出。一些高校从事学士论文指导的老师们坦言,由于客观存在着,准备时间少,一般高校不重视、缺乏真正引导等因素,学士论文,尤其是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文科生,毕业论文对他们确实意义不大,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化日趋突出。东南大学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步高教授对此认为,现行的本科生培养办法使得本科生毕业时只掌握了一些做学问的基础,通常不具备学术能力,所做论文很少有独到的见解。王教授提出,本科教育是基础,重点大学最好在本科二三年级后实施变向导师制,即明确学习、研究方向,发现自己的学术研究才能。他就中文专业举例说,中文分语言、文艺理论、文学、文艺批评等诸多分支,中文系的学生在二年级后可侧重其中的某一分支,与自己的兴趣和具体情况相结合,平时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外,带有倾向性地读一些书籍,不带功利性地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围绕一两个专题,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这样的本科生在做毕业论文时才可能有一些成效,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本报记者 王晶)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