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两年来,我能想起最悲哀的一件事,就是我听课的位置逐渐靠后,最后逃也似的离开教室。
不是我不去听课,故意装酷。刚入学的那阵我也曾是个“乖乖仔”,后来就慢慢失望了,变成了“教室里的稀客,图书馆的常客”。
对于填鸭式的教学,如果说上大学前是无奈地接受的话,那么现在则是忍无可忍,无言反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为了维持听课的人数,便采取了点名的手段,教室里则是一片“虚假的繁荣”。通常见到的情形是,老师在上面面无表情地讲课,学生在下面埋头做自己的,教与学完全脱离。更惨的是,大学的老师上完课就走,比起中学来更缺乏交流,缺少人情味。叫我如何受得了?
我从不否认我们某些老师本身的能力,但除了部分公共课的老师是专职的,是师范专业毕业的,其余的尤其是专业课老师,“兼职”的味道更浓些。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都有着骄人的成绩,但是,在教学方面的能力和他们自身素质显得十分不协调。在大学的课堂里经常可以发现,一些老师方言口音浓重,普通话不标准,做学生的只好努力地辨认;有的是茶壶煮饺子———有话说不出,令人不知所云;有的是讲得干巴巴的,古板单调。这些因素也是我们反感课堂的原因之一。这不得不引起深思:大学是教育的场所,还是科研的场所?这两种关系该怎样协调?
大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似乎是一个提了很久但从来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年年强调年年抓,而大学的素质教育反而像一个无人理无人管的弃儿。大学课程里能见到几门有关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没有必要的、一定量的素质教育引导,我们走上社会时不过是一介书生而已!而且,大学的必修课制度也应该改革了。在我们学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必修画法几何、工程力学等工科的课程,把大量学习本专业的时间占用了。我的一位师兄在人才市场被打回来的原因就是:对不起,你所学习的和我们公司的经营不相适应。为了适应残酷激烈的社会,我们只好变着法儿逃课去学习该学的。
图书馆爆满,课堂无人光顾,这已经是某些大学常见的现象。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专职替学生应付点名的“公司”。对于学校的教学,作为学生,我们无力去改变,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无奈的,被迫的,我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叶志卫)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