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江素有桓仁“母亲河”之称。今年4月29日,为了配合金哨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我省的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桓仁满族自治县闹枝沟村的文物发掘工作。在近一个月的发掘中,该村的牛鼻子古人类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和鱼网坠等文物,年代跨度达3000多年。其中最古老的带有压印纹饰的直腹罐残片将浑江流域的人类文明一举追溯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据悉,这是首次经科学发掘在浑江流域发现6000年前的远古文化。据了解,牛鼻子古人类遗址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闹枝沟村。5月26日,记者来到闹枝沟村进行了详细采访。
牛鼻子古人类遗址惊现6000年前的人类文明
早在1989年,考古工作者就在闹枝沟村进行过调查,而随着金哨水利枢纽工程的推进,这里即将成为水电站的淹没区,因此,为了保护珍贵的文物资源,今年我省的考古人员又再一次复查了此地(1991年第1次复查),决定进行文物发掘。4月29日,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桓仁满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正式开始了对牛鼻子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工作。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省考古研究所的薛英勋同志和本溪市博物馆的梁之龙副馆长。梁副馆长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为止,考古队已经发掘了30多个探方(为了便于发掘,考古人员挖开的规则正方形),发掘面积近1000平方米。最先发现文物的是101号探方,在那里,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3000多年的青铜时代的陶片。而最古老的距今6000多年的直腹罐残片则是在南面的307号探方的灰坑(古人类储藏用的地窖)内发现的。根据埋藏这些残片的土层和残片本身的材质及压印而成的纹饰,考古人员判断它应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在这里发现了石刀、石斧等石器和大量的鱼网坠。目前,研究人员初步认定此遗址可以划分为4个文化时期:一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6000年左右;二期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5000多年;三期为青铜器时代,距今3000多年;四期为春秋。另外,不同时代的文物也体现了不同的特征,如一期文化出土残片的纹饰是压印而成的,二期表现为刻画纹饰,三期以细沙素面陶器为主,到了四期则以夹沙灰褐陶为主了。
珍贵的半地穴式房址里发现了木炭和灶
据梁副馆长介绍,发掘工作开始的时候,他们仅发现了青铜时代的部分陶片,没想到这里会保留更古老、年代跨度更大的人类文明。但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牛鼻子古人类遗址给了他们不断的惊喜。
几天前,考古人员又发现了几处珍贵的半地穴式房屋遗址。在401号和501号探方内记者幸运地看到了一处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房址。只见这处房址呈现着近似梯形的不规则形状,深约20厘米。据介绍,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建筑方式有助于挡风御寒。在房址的周围还环绕着数个大小不一的坑洞。在距离房址最近的最小的坑里,工作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木炭,现已推断是烹调用的灶,对于另一个在东南角上的小坑,工作人员估计要么是存放器皿用的,要么是用来保留火种的。而其他的一些稍大的坑洞,考古人员则认为属于另一个的房址,但用途尚不得而知。
梁副馆长说,虽不是第一次发现,但半地穴式房址仍是少见的。在另外一些房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鱼网坠、石器、陶片,保留了完整的古人类生活的遗迹,根据这些文物可以推断,当时的人类主要以捕鱼为生……
2000多平方米的小高地为何受古人类青睐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在采访中,梁副馆长告诉记者,发掘工作还将至少继续1个月,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出土,这片小高地也逐渐变得神秘起来。梁副馆长说:“牛鼻子古人类遗址是‘江岗’(当地人将沿江的小山丘称为‘江岗’)附近地势最高的地方。根据出土的文物推断,这里曾经有4个历史时期,相差3000多年的古人类居住过。但为什么这里会如此受到古人类的青睐,保留如此完整的人类生活片断还是一个不解之谜。”在考古队的库房里,记者看到了已经出土的大量文物。省考古研究所的薛英勋同志正在复原一个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陶罐。随后,薛英勋给记者展示了不同文化时期的陶片、石器。其中令人称奇的是一把青铜时代的石刀,这把石刀长十多厘米,表面平滑,刀刃又薄又利,而且刀身上还有两个浑圆的小孔,薛英勋说可以在小孔中穿上绳子,固定在身上。这些精美石器的出土说明青铜时代磨制石器已经达到了相当发达的水平。
由于这里靠近浑江,当地人多以打鱼为生,薛英勋还拿出了代表不同时期的鱼网坠,有鹅卵石做的,有陶片做的,形状不太规则,只是在边缘有方形的豁口。若不是薛英勋的解释,根本想不到这是古人类制作鱼网的配件,因为它们看起来更像普通的石块或碎片。虽然网坠上的豁口不大,但当时没有比石头更坚硬的铁器,古人类的制作工艺也堪称鬼斧神工之笔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工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进步。例如记者看到的一块春秋时期的夹沙灰褐陶,质地非常粗糙,相比那些新石器时代中期表面光滑,刻画纹饰精美的陶片真是差了许多。
浑江流域是沿海(江)文化向吉林南部山区推进的通道
虽然闹枝沟村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但山路弯弯,交通非常不便。采访中梁副馆长曾经告诉记者,相比同时代的其他地区,“牛鼻子”孕育的古人类文化丝毫不滞后。为什么这样一个闭塞的村庄会产生先进的古人类文明呢?
梁副馆长说,道理很简单,在没有公路的时代,河流就是最主要的交通动脉。据记载,从清末到日寇侵华时期,沙尖子镇是浑江流域著名的水旱码头,不仅每天承运大量的货物,而且镇里商号林立,交易繁荣,曾有“小上海”之誉。在陆路有所改善的清末尚且如此,更何况数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当时的人类顺着浑江迁徙到这里,各种文化和工艺也通过水路带进来,产生先进的古人类文明不足为奇。同时,作为鸭绿江的支流,浑江流域广泛,在引进文明的时候,也向山区传播着文明,牛鼻子古人类遗址的发现就说明浑江流域是沿海(江)文化向吉林南部山区推进的重要通道。
另据薛英勋介绍,在距离牛鼻子古人类遗址不远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小高岭地村还有两个古人类遗址也正在发掘当中。(金巍)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