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以来,为高校、为社会选拔了大批英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大规模的选拔性统一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存在的弊端也给中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考生和全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形式使7月变成了黑色,面对高考,考生和他们的家长以及老师学校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重知识、轻能力”的考试内容将中小学教育引向了“应试教育”的轨道,中国学生经常被指责为“高分低能”。于是,高考改革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1999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改革高考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进行每年举办两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试点。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鼓励有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试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考生的选择机会,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制度。
在上述精神的指导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拉开了序幕。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
1、高考内容的改革。这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目标是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具体来说就是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不再分文理科;“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根据目前状况,综合科目主要是文科(理科)综合和文理综合两种形式。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
3、高考形式的改革。现行的一次性全国统考暂时不变。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
4、录取方式的改革。重点是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
1999年,高考改革正式起步。广东省率先开始在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2000年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4个省也进行了这项改革试点,2001年,“3+X”科目设置改革扩大到18个省市区,明年,这项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高考内容改革也取得了突破,1999年的高考试题明显体现出了“能力型立意”的指导思想。200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开始向各省提供了含听力测试的外语试卷;今年只提供均含听力测试的两套试卷,大部分省市区将进行听力考试并计入总分。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进行了此项改革。
网上录取在天津市、广西自治区试点的基础上,1999年又增加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这项试验。2000年一半左右的省市区建立了网上录取系统;2001年基本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
在考试制度改革的同时,招生制度也在进行改革和探索。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增加,增幅达20%,时称“高校大扩招”。2000年和2001年保持了同样的“扩招”势头。
2001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放宽高考报名条件,取消了对考生年龄和婚否的限制,人称“扩限”,此改革被教育界人士评价为“意义深远”。
作为大学和中学的桥梁,高考既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又是中小学教育的导向,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高考改革必须要进行下去,一成不变的结果是僵化,只有改革,才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更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冀昕)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