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波编者的话
伴随着环境状况的恶化和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环保主题图书的出版也不断升温,构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图书板块。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来临前夕,本版特约《中华读书报》记者王洪波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请他们甄选推荐一些优秀的环保主题的图书,以飨读者。
环保-普及教育图书:引导人改变生活方式
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并不全在于政府的施为,也不能只靠少数人的努力,而是要依靠所有人环境意识的觉醒和人类意识和行为的全面变革。而环保普及图书就承担着警告环境危机,唤醒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引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重任。近年来这类图书的出版如火如荼,出版规模非常可观。
第一类是讲述操作性的环保知识。典型的如《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刘兵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使用布袋”、“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双面使用纸张”等100种“绿色”行为,每件“小事”虽则小矣,却蕴涵着深刻的理念,达到了不凡的境界,特别是每件“小事”都配了意味深长、幽默的漫画,化解了一般环保图书易有的说教性,清新可读。此类图书还有《公民环保规范》、《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丛书(广西教育出版社)等。
第二类是环境恶化状况和真相的呈现。典型的如“绿色未来丛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环保大特写”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前者分10册,分别介绍了土地、水、大气、野生动物、植物、垃圾、汽车等10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客观、真实,给人以警示。后者包括《炎热的地球》、《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美食与毒菌》等3册,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环境危机的真相,引起人们的忧虑与思考。特别是这套书还告诉读者,在环境保护的大旗下,聚集了各种势力、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目的的人们,有时人们参与环保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读者从中可以体会到环境保护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明白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靠喊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这套书不但对一般读者有价值,对于相关的学者、政策的制定者,都颇具启发意义。
第三类是绿色生活方式的体验性著作。如《绿色生活手记》(莽萍著,青岛出版社1999年出版)、《简朴生活读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简单生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绿色生活手记》以散文的笔法记录了作者“实践”的绿色生活方式,朴实中透着深邃,平淡中显出优美,很耐读。《简朴生活读本》、《简单生活》同样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提倡,它们对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颂扬物质生活的简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所谓“Simpleinmeans,richinends"(生活方式简朴,生活目的丰富)。
第四类是自然教育类图书。这类图书以认识自然、亲近自然为目的,通过对自然景观、动植物生活的生动描写以及各种游戏,唤起人们对生物和自然热爱。如约瑟夫·克奈尔的《与孩子共享自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约翰·缪尔的《我们的国家公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洛伦兹的《所罗门的指环》(中国和平出版社)、法布尔的《昆虫记》(全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威尔斯的《感情动物》(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纳塔莉·安吉尔的《野兽之美》(时事出版社1997年版)等等。
第五类是环境文学。像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守望家园》(湖南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地球传》(山西教育出版社)、《长江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等作品,既是很优秀的文学,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绿色观念。
环保·学术思想著作:理论的支撑
任何社会文化运动,如果没有学术的支撑,其前景都不会很乐观的。好在环保不在此列,近年来,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非常活跃,引进了一批文化性或纯学术的经典之作,国内学界也颇为努力,成果不少。
一种是一般思想型或文化型的著作。这类著作,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绿色经典文库”里有很多。如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97年)、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巴里·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芭芭拉·沃德和勒内·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1997年)、世界环境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比尔·麦克基本的《自然的终结》等。《寂静的春天》通过对杀虫剂的危害性的研究,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危险所在。被认为是直接引发环境保护运动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的作品之一。《沙乡年鉴》提出了“大地伦理”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的第一次浮现,具有特别突出的意义。除“绿色经典文库”之外,近年来深具影响的此类图书还有彼特·辛格的《动物解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将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了动物,其非人类中心的立场带给人们以极大的观念上的冲击,此书有动物保护者的“圣经”之誉;保罗·埃利希的《人口爆炸》也很有震撼力;何塞·卢岑贝格的《自然不可改良》(三联书店1999年版)则给人对自然和生命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此外,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的环保力作《濒临失衡的地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版)也颇值一读。
另一种是纯学术著作。值得特别推荐是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年版)、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唐纳德·沃斯特的《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版)、纳什的《大自然的权利》(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环境伦理学》论述自然价值论思想,指出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而且具有内在价值,揭示了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和义务,论述极为严谨,学术价值很高,翻译也相当出色。除此之外,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环境与社会》(天津教育出版社)、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岩佐茂的《环境的思想》(中央编译出版社)也应予以关注。
从国内原创角度来看,纯学术的著作也有很多。例如余谋昌的《惩罚中的醒悟》(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文化新世纪》(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生态伦理学》(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均是开拓之作;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生态文化丛书”可谓国内生态思想理论研究方面最为系统的论述了。丛书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涉及到了生态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阵容也很强大,像余谋昌、王松霈、马镶聪均为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此外,最近国内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也已出版了不少,如周民锋的《超越与超拔》(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钟克钊等人的《彼岸观此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就国内研究的趋势来看,不久还会有一批更有研究深度的著作问世。(以上内容系采访生态学者、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雷毅博士整理而成)
环保·可持续发展图书:宣传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的思想主要考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环境危机的形成还有更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这就必须考虑人与人的关系,考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种思考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当今,这一观念和由它衍生出来的政策方针已经成为我国的的基本国策,成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代内和代际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和政策框架。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这一思想,如果漠视这一国策,就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目前,国内出版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图书可以说汗牛充栋,涉及理论、政策、工程等方方面面,因此这类图书的推荐让专家也很为难。我们这里只关注少部分特别优秀的图书。
首先是普及类图书。早期出版的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余谋昌教授80年代推出的《生态学的信息》(辽宁出版社),该书写得比较通俗易懂,较早向公众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近年来得到较多认可的有日本学者八太昭道的《垃圾与地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欧阳志远的《生存的选择————环境、社会与人》(山东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
其次是学术类图书。这方面,由中国科技出版社1999年推出的一套十种的“可持续发展丛书”值得注意,作者皆为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对所写作的主题吃得很透,同时不少作者擅长哲学思维,对主题的驾驭能力非常强。另外书中数据和资料的来源也非常可靠。更具资料价值的两套书为《世界资源报告》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前者是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每两年一册,资料丰富,数据权威,并且配有珍贵的图片。后者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研究成果,以系统科学的方法和详尽的数据,编织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这一报告如果能够继续完善,不断提高,当能对中国可持续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帮助。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在国内是一个薄弱环节,国外经典和研究成果的引进也非常不够。这方面值得推荐的图书有《中国生态农业》、《中国工业污染经济学》(曹东、王金南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从哲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有欧阳志远的《最后的消费》(人民出版社)、《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小的就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布朗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T.卡特和T.戴尔的《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等。(以上内容系采访生态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所欧阳志远博士整理而成责编/李贺)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