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距高考仅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学子们开始了最后的冲刺。临阵磨枪,挑灯夜战,这些常规打法让许多学生整天心慌意乱,过度焦虑,有关人士称之为“高考病”,而“高考病”严重的会直接影响考生的成绩。
每年这个时候,考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现象。心理医生指出,适度的紧张有利于考生集中精力,刺激思维运转,但如果紧张超过了一定的“度”,就是一种病态。某中学高三的许老师带过很多毕业班,她说,考生患“高考病”有多种原因:对自己信心不足,或对自己期望值过高,都会使考生产生焦虑;而老师的殷切“希望”,父母的倍加“呵护”,同学和亲友的过分“关注”,让考生不得不整天埋头于书本之中,其结果往往是越看越焦虑,甚至连过去会做的题也忘记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教育专家指出,要想在考试中发挥正常水平,必须克服“考试病”。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以平常心应对高考;要调整好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不必连续开夜车,要让兴奋点在考试时发挥出来;另外,不宜再过多地做难题、偏题、怪题。做家长的也应帮助孩子,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本报记者任清海)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