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获悉,从今年秋季开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批各高校招生计划中,将取消可由各高校自由支配的招生“机动指标”。此举意味着已实行10多年、中间短暂取消过的设立招生“机动指标”制度在经过逐年降低比例之后,被正式取消。
招生“机动指标”是指在各高校总体招生计划名额的范围内,按照一定比例设立的可由各高校自由调整分配的招生名额。享有“机动指标”的高校都是部、委直属的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全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考生每年的考试成绩都有变化。各高校面向各省份的招生计划,在每年高考之前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相对确定。设立“机动指标”,是为了方便各高校根据不同地区考生在不同年份考试成绩的具体变化,在适当范围内调整招生名额分配计划,加强招生工作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把相对稀缺的招生名额用好、用足。此举一方面使学校可以招收到更好的学生,同时通过机动指标这一杠杆的调节,促进学校招生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平、公正。
据了解,这一政策出台10多年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修正“机动指标”比例,总体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原因,一是各高校通过多年招生实践,对各地情况日益了解,在制订招生申报计划时对名额的分配已相对稳定,从总体上看,需要调整的比例客观上越来越小;二是随着近两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招生名额总体紧张的局面已得到缓解,在一些高校甚至出现“报的没有招的多”的名额过剩现象,设立机动指标已无实际意义;三是有的高校尽管拥有较多的机动指标,但在“机动指标”的使用中有违规现象,对机动指标的分配并没有遵循招生的实际需要,而是作为“猫儿腻”和“交换”的条件,甚至搞暗箱操作,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和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从遵从实际需要、推动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改革现行招生体制、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进而实现高校自主招生,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经确定的人才选拔和招收改革的方向。因此,“取消”行动不应被理解为回到过去死板地执行既定招生计划的老路上去。为了推动招生改革的进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精力将放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宏观结构、构建新的宏观监管机制、完善更科学的宏观选拔机制等方面,而不应过多地参与“确定机动指标比例”这些应该由高校自己决定的招生细节工作。由此观之,“取消招生机动指标”这一行动可以视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招生管理方面一次微观上的退出,以图为推进下一步改革打下伏笔。依照改革的精神,是否设立机动指标,对招生名额的具体使用,都应是自主招生学校自己的事情。因为“自主招生”的含义,包括自主确定招生计划和具体招生标准,自然也包括自主调整招生计划。
对各高校来说,“取消”这一行动是警示,更是鞭策。无论是否自主招生,一旦在行事规则确定后,必须按规则办事,更何况在招生这一涉及“生命线”的问题上。尽管很多高校都有早日实现自主招生的愿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要教育主管部门真正放手,时机尚未成熟。从这些年来在机动指标的使用中频频发生的违规现象就可以看出一些高校管理上的随意和漏洞,在这样的现实下放手是不适宜的。但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在旧的招生机动指标制度被取消和新的自主招生的更全面的机动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谁最先顺应形势,加强管理上的自律和科学选材方法的研究,谁就有可能尽快迎接和享受到新的改革成果。(黄勇)
新浪网文教频道特别推荐:2001高考专栏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