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移斗转,物是人非。现在这代科幻迷的记忆里,郑文光、童恩正、金涛、肖建亨等名字已经恍如隔世;稍后,领数年之风骚的姜云生、吴岩、何宏伟等人的作品也有如雾里看花。今天,一批崭新的名字构筑了90年代中国科幻的光辉,而在这些作者中间,王晋康、绿杨、韩松、星河四位无疑最为耀目,他们不仅作品水平堪称典范,而且风格各异,恰好代表着科幻创作的四个基本方向,现一一推介如下。
预言派掌门人:
王晋康
不了解科幻的人,常把科幻小说当成未卜先知的符咒谶语,索要其“兑现率”。其实,真正对未来作出预言的科幻小说并不多,只是科幻门派中的一种,其代表远有凡尔纳、威尔斯的个别作品,近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等。当今中国科幻界,只有王晋康一位在这个领域进行着孤独的探索。
王晋康1948年出生于河南镇平,是河南南阳油田的高级工程师,河南省作协会员。由于出身问题,王晋康在早期生涯中屡遇挫折,一纸“此人不予重用”的密件似紧箍咒般与他的档案“相伴”多年。坎坷的人生经历给予了他丰富的创作素材,兼之受过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又有扎实的纯文学创作基础,加之文笔老练,使王晋康具备了成为优秀科幻作家的全部潜力。1993年,王晋康发表了科幻处女作《亚当回归》,一举夺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自那以后,王晋康连续发表长、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种,50余万字,多次获得银河奖的特等奖和一等奖,在90年代出现的一批新科幻迷心目中享有幻坛至尊的地位。
艺术派掌门人:
韩松
20世纪60年代,欧美各国一批科幻小说家不满其前辈专注于太空探险、星际战争、奇妙发明等题材,以及在人性和艺术方面开掘不够的弊病,主张大力提高科幻作品的文学品味,遂于江湖上扯起旗号,名曰“新浪潮”,欲开科幻之新风。当代中国科幻作家中与“新浪潮”流派创作风格最为接近的,便是北京的韩松。
韩松本是重庆人,到北京求学而有大成。先为文学学士,后为法学硕士,现为新华社记者。韩松参与撰写的非科幻作品《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曾风靡一时,“妖魔化”一词已成公共词汇。80年代末,韩松以《宇宙墓碑》一作敲开科幻文坛之门,一举获得首届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大奖。韩松是中国科幻圈里少有的文学专业人士,对科幻创作进行艺术升华的重任也非其莫属,而韩松本人也确实在这方面进行过认真的探索。
不少科幻界人士总想将卡夫卡的牌位列于科幻先驱之灵堂,不知韩松有无此观点,但韩松无疑是大陆科幻作家中最具卡夫卡风格的作者。笔者对深奥之现代派文学理解不深,对卡夫卡作品的特点大致只有如下印象:“白日撞鬼,见怪不怪”。韩松的某些作品就是这种“白日撞鬼”的荒诞写法。
韩松的作品大量借鉴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表现手法,重感受而轻情节,每篇作品需读之再三,妙处方显。因是为文化人写的科幻小说,较难流传,影响面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会越加体会到韩松科幻小说的艺术价值。
通俗娱乐派掌门人:
星河
四大掌门中唯星河属江湖出身,后到北京作协,因此性格上颇有江湖特色:乐观、热心、孩子气、大大咧咧,任何人都可以拿他开玩笑而不怕将其惹恼。记得在天津大学科幻协会成立大会上,会员们以“奇想”为形式进行想象力游戏,忽遇一题:碰到外星生命当如何处置科幻迷说,把它当成宠物饲养,并要命名为“星河”,不知下座的星河先生是否介意。星河闻言,立呈受宠若惊之状。当然,修成此等心性,非尝过人生百草不可。星河,本名郭巍,1967年出生。自1992年开始从事科幻创作,创作有《气态雪》、《握别在左拳还原之前》、《朝圣》、《决斗在网络》等短篇科幻小说以及《网络游戏联军》、《海底记忆》、《月海基地》、《异域追踪》等长篇科幻作品,总计发表作品达100万字,是国内目前最高产的科幻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获“冰心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等文学奖项。星河的科幻小说以情节取胜,深入浅出,知识丰富,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且其语言受王朔影响较大,京味调侃的风格明显(或者相反,北京青年作家都爱调侃,王朔只是他们中侃得最成功的一个)。
代表作《决斗在网络》不甚复杂,但意义非同小可。该作品写于1995年,当时因特网乍入中土,还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决斗在网络》和《末日之门》等都是最早的网络题材小说,目前该派小说已日渐从科幻小说中分离出来,自成一体,以反映网上生活的独特社会现实和价值观为特点,近一两年竟自网上而出入报刊杂志乃至电影银幕,隐隐成一新潮。而网络小说迷们大多了解这篇网络小说的先驱。
科普派掌门人:
绿杨
绿杨,本名李钜康,现在安徽贵池从事医生工作,兼职科幻创作,为上海科普协会天文组会员。绿杨出道较早,1980年便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之后细水长流,每年一两篇不间断至今。早期处在郑文光等大家的光辉下,90年代后影响日益突出,终于以《鲁文基系列》树立本身特色,成为受到当今读者追捧的科幻作者。获得过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
中国科幻源自科普创作,相当长的时间里被人与科普作品混为一谈。科幻作者为突出本身特点,不仅在理论上批驳科普本位论,且在实践上注意与科普作品划出一定界限。其实用科幻作品来宣传科学,这种观点本身并无错误且极具现实意义,只是以前被以偏概全,并被简单化地理解为“用故事送服科学知识”的写法。如今只有绿杨一位坚持科普式科幻的写法。
绿杨受过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故作品逻辑周密,知识基础扎实,且与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是此类科幻中的典范。
《鲁文基系列短篇科幻》是绿杨的代表作。故事的主人公鲁文基是一个年迈且有怪僻的老科学家,助手梅丽则是一个年轻女子。鲁文基故事充满了神秘事件、科学探险、机智破案等故事。由于两个主要人物非老即弱,在面对种种危险时,他们只有靠科学智慧来解决问题。无法以“绝顶武功”解决问题的绿杨把“知识就是力量”这一传统格言巧妙地变成故事情节展现给了大家。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