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他是在1989年10月下旬的一天,天津总医院眼科病房,一位年届半百戴眼罩的带着湖北口音的男同志正焦急地恳求医生:“大夫,我可以出院吗?工作实在离不开呀。”
大夫看看他,不无担心:“您的眼视网膜脱落,刚动完手术,还是歇段时间吧。否则有失明的危险。”
那位中年人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
貌似普通的这位病人却实在不普通,那时的他已有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导师、精密测试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负责人等十几个头衔,他就是在科研上素有“不要命”之称的叶声华教授。
带着这种为科学献身的拼命精神,叶声华教授几十年来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在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国家高科技项目攻关选题上,他始终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凭实力争取到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项重大项目。他带领课题组苦战攻关,完成的几十项科研课题中有16项分别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又见叶声华教授是1998年1月,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作为获重大国家科技奖励的获奖代表,他代表天津市科学家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科技获奖代表座谈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等的接见。他曾先后获得天津市特等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等称号。他头上的光环闪着夺目的异彩。我想那是他应得的辉煌。
再识叶声华教授是几个月前,听他的学生讲述他的故事。惊闻作为多产高校科技大老板的他竟然把跑来的课题都给了年轻人,让他的弟子们过起了当老板的瘾,自己则退居其后,全力为青年人服务。这倒使我认识了叶声华教授的另一侧面,除科研之外的一种沉甸甸的师爱。“我们迟早是要退休的,早点让年轻人挑大梁,尽快创造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是我们做导师的责任。”这是叶声华教授的心曲。
如果用“呕心沥血”4个字来描绘叶声华教授在培养年轻人上的付出一点儿也不为过。
作为精密测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叶声华教授近年来花了上百万元购买先进的科研仪器和设备,为每个青年教师配置最先进的计算机,使得青年教师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其次,他极力推荐年轻人挑大梁。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让年轻人上!”现在叶声华课题组有6人,其中1名50多岁,2名40多岁,3名30多岁,形成了合理的学术梯队,叶声华让他们每个人都担任了国家级和天津市重要项目的负责人,自己则退居其后。
叶老师不仅让年轻人担纲重要课题,而且推荐他们尽快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他先后推荐了6名青年教师担任了8个不同全国性学术团体的理事或委员,并为他们提供经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鼓励他们到国内外科技竞争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
自从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后,在教学上,叶老师以培养高质量博士生而闻名,通过多年摸索,叶声华已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它的研究方向不断更新、拓宽,始终位于学科前沿,深受学生喜爱。到目前为止,叶声华教授已培养博士后6人,博士生30人,硕士生40人,他培养的博士生人数在天大数十位博导中名列前茅,他的弟子中,有的已成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有的成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有的获得国家重要基金或国际上著名的洪堡基金资助,多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95年,在全国研究生院评比中,叶教授的研究生得分均为优秀。他的教改研究成果———“培养高质量博士,关键抓创造性”先后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叶声华教授不仅是好导师,还是好“家长”。他在课题组中创造了团结和谐的氛围,他平易近人,学生们说他一点导师的架子也没有。每逢节假日,他召集全组教师,学生聚会、联欢,让大家感到课题组就像家一样。他爱兵如子,为了一位博士后的工作安排,不辞辛苦地跑了3趟北京;为了另一位博士的住房问题,他亲自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他所在的精仪学院老师都说:“年轻人都乐意往叶老师的课题组跑。”他的甘为人梯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着年轻学子。(李丹)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