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之滨的美丽城市大连,有一个名闻遐迩的“航海家的摇篮”——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为“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学校紧紧围绕“211工程”重点建设任务,努力开拓、不断奋进。
励精图治,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早在1995年9月,大连海事大学申报的“211工程”建设项目就通过了交通部预审,1997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的大连海事大学“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使大连海事大学在教育质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居于国内航海院校先进行列,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航海运输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航运事业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之一,为到下个世纪初叶把大连海事大学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的“211工程”建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6-2000年,第二阶段为2001-2009年。在第一阶段的建设目标是:航海类主干学科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善海上交通运输类主体学科专业体系,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有明显提高,形成多科性海事大学的总体框架,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效益明显提高,为全面实现总体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建设总投资为1.75亿元人民币。
在“九五”期间,大连海事大学的“211工程”主要进行了重点学科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了航海科学与技术、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等学科建设项目,并以此带动相关学科均衡发展,使大连海事大学成为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基地。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了校园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服务系统、基础和公共实验室等的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及现代化,改善教学公共服务基础条件,优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运行环境。
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为大连海事大学拓展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学校现已基本形成了以航海类学科专业为主干,以海上交通运输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包括工程、管理、经济、法律等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标志性成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居于国内航海院校先进行列,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学科已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学校已经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航海运输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航运事业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之一,为学校建成世界第一流的高等航海学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建设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大连海事大学以航海科学与技术、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两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核心,以此带动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使得航海类主干学科优势突出、海上交通运输类主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学校在海事类国际组织和世界航运界颇有影响。
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学校的省、部级重点学科由3个增加至6个;1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学位点由4个增加至6个,硕士学位点由9个增加至17个。在交通运输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3个领域被批准培养工程硕士;2个实验室被交通部认定为部级重点实验室。
航海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是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为主干,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国际法学学科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为支撑的学科群体。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和国际法学两个学科已符合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条件,已由学校申报教育部参评;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是国内唯一致力于航海科学技术与水上交通运输领域科学研究和博士生培养的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于1997年被辽宁省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航海动态仿真和控制实验室于1999年被交通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实验室,正在准备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所在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1999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国际法学(海商法)于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并由原来的海商法一个专业方向,扩展到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和国际海事条约及立法4个方向,该学科的科研水平和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海事法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就在校生规模来说是全国理工类院校中最大的法学院。
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轮机工程学科为主干,以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船机修造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为支撑,培养造就出一支以中青年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的学术带头人和年龄、学缘、层次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良好、有创新能力及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学术梯队,基本形成了具有先进的教学和科研条件、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科群体。轮机工程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达到了国家级重点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已申报教育部参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达到了省级重点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并具备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条件。轮机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两个学科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为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支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的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基本上达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标准。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航海动态仿真和控制(轮机部分)实验室已建成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基础。船舶动力装置实验室已完成了基本建设,为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基础。
2、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龙头,建设航运事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
在“211工程”重点建设中,大连海事大学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面向世界,以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为标准,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能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质量达到国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学校成为我国航运事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
大连海事大学培养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航海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同时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专业能力和英语水平,符合STCW国际公约的要求,在国内外航运界得到一致好评。非航海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得到国内用人单位的认可。不断拓宽研究生培养渠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我国航运界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学校已成为我国在航海运输领域中培养高水平博士、硕士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轮机工程学科的学士、硕士学位受到了英国轮机工程师学会认可,并于1997年颁发了认定证书,这一学科的毕业生获得了“国际通行证”。“九五”期间,在既定在校生规模基础上,学校累计培养研究生755人(其中硕士生729人);培养本科生5100余人。与1995年相比,2000年学校在校本科生达7099人,增长率为82.4%,硕士研究生646人,增长率为77.3%,博士研究生123人,增长率为261.8%。
经过重点学科建设,大连海事大学已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一些活跃在世界航运界和海事类国际组织的知名专家学者。已拥有一些既是教学科研骨干,又具有船长、轮机长适任证书的专家学者;形成了以5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100名左右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家学者群体。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一支有经验、多学科相互渗透、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生师比由1995年的8.5∶1,提高到2000年的14.6∶1。45岁以下教师中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上升到76.7%,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10.5%。航海类专业教师中持有高级船员适任证书的比例提高到72.5%。具有43个人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重点培养和选拔了94名优秀青年教师,45名学术梯队带头人和2名院士后备人选。
学校重点建设了30门基础和技术基础课,实际完成一类课程建设32门,各门课程均达到了课程评估标准的各项指标。大力加强CAI建设和电化教学及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在“九五”期间学校共立项70项进行CAI课件建设,使50%以上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还加强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训练,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生均上机时数达到200小时以上。学校致力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教材《船舶避碰法》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现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科生毕业前四级英语累计通过率已达97%以上;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连续几年取得优异成绩,1999年获特等奖2组、一等奖2组、三等奖2组;在1999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捧得优胜杯,并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2000年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3、跟踪国际前沿,建设解决我国航运事业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
自“211工程”建设启动以来,大连海事大学的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承担科研任务的能力大大提高,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积极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已成为解决我国航运事业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总体科研水平和开发能力处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
“九五”期间,学校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5项,其中国家攻关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获科技进步奖成果总数达153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的34项。科研经费逐年大幅度增长,由“八五”期间的882.6万元增长到“九五”期间的12509.7万元,增长了14.17倍。发表论文数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由“八五”期间的2207篇增加到“九五”期间的3533篇,增长了1.6倍,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也明显提高,“九五”期间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SCI、EI、ISTP)收录125篇,比“八五”期间增长了3.05倍。
一批在国内外同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诞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做出重要贡献:
———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是国家教育部于1996年批准的“211工程”建设的重大自研项目。整个系统是一个以局域网为基础的DIS(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三维视景水平视角达到180度,采用了较精确的船舶运动数学模型,不仅能用于教育训练,还能从事工程设计与科学研究。该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为青岛港做了3次工程设计模拟论证。1999年12月取得了中国港监的认证,2000年12月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已在集美大学、武汉长航集团推广应用。
———船舶交通管理(VTS)模拟系统是我国第一套自行开发研制的VTS模拟器,首次利用触摸屏在电子海图背景下设置任意形式的目标航线。系统具有完成数据接收、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信息综合显示、数据记录、数据发送和系统管理等功能,可进行各种交通形势下的交通管理方案效果的分析研究、各种会遇形势下目标跟踪算法的研究和VTS综合信息显示、操作、信息传输、信息输出、信息融合、报警等研究。成果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完成胜利油田埕岛VTS系统的产业化工作。
———海上搜救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实现了中国船舶遇险后的搜寻与救助,为中国船舶报告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与美国AMVER的系统相比,船舶数据采集、维护和管理与AMVER具有同等水平,海上信息、气象信息、搜救信息的处理与显示采用了整体与综合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系统更具实用性、先进性。该项研究填补了我国的空白,1998年成为交通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荐项目,并被选为“首届交通系统部分优秀计算机应用软件展示会”展示软件。成果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航运企业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中的航运企业总经理决策支持系统、船舶投资与更新决策支持、船舶星级管理决策支持等在国内均属首创。突破了以往航运企业主要依靠船舶经营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总经理决策、船舶经营决策及企业投资决策等系统以企业经济效益分析决策、企业投资、发展及船舶更新为核心。成果荣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GMDSS通信系统模拟器自主研制海事卫通C站训练模拟器,由1个教师指导站和8个学生站组成。学生站模拟海事卫通C能站的功能。其教学优势是可替代8台(可扩展)真实C站供学生实际操作。可在安全可控状态下,随时安排教学内容;可在无风险环境中进行应急反应训练;可执行统一、客观的考核评分。成果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远洋船舶柴油机专家CAI系统主要用于培训船员对大型船舶机舱故障诊断、系统咨询以及系统学习的智能系统。系统功能分别为故障诊断、故障处理、故障分析解释、教育咨询以及智能输出。故障诊断具体包括柴油机工况、燃油系统、滑油系统、增压系统、气缸系统、操纵系统和柴油机机件等七个方面的约近千条故障———症状信息。成果完全由学校独立研制开发,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远洋公司及海运公司。
———稀土A l-Si合金铸铁Zn液腐蚀及镀Zn锅的研究发现了反应界面层生成FeA lˉ、Fe3A l金属间化合物一直反应扩散速度的机制,提出了稀土A l-Si-Cr合金铸铁的合金设计及工艺实施原则。研制出新材料镀(熔)Zn锅,其使用寿命是原铸铁的6倍以上,在5个企业应用证明,该材料镀(熔)Zn锅是目前最佳的材料。对液-固相反应机理有理论价值,对Zn基合金应用和稀土A l-Si合金铸铁开发和应用也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成果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速高压叶片液压泵研究提高了叶片泵的高压高速性能和经济性,试验转速可达5500 r/m in,达到了同类泵的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获辽宁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于大连液压件厂效益显著,并得到一汽、二汽等厂家普遍认可。
———港口装卸机械针对性维修体制与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首次提出并实现了针对性维修体制,并研制了相应的维修决策支持系统。首次提出“劣化度”的概念,建立了基于针对性维修策略的预测、决策模型,开发出了相应的维修决策支持系统,决策结果符合程度在80%以上。成果荣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被交通部列为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开始在烟台港、大连港、南京港、天津航务工程局等推广应用。
———DMS-2000型大型轮机模拟器包括机舱集中控制室、驾驶室/教员室、模拟机舱室、讲习/学员室等舱室。硬件系统包括集中监控台、驾控台、船舶电站配电屏等。建成了VGA墙组合大屏幕轮机图形界面显示系统和二套大型投影机显示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使轮机模拟器首次有了用户可操作交互的机舱视景系统,受训练者可观察到具有临场感的机舱三维立体场景。该成果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高气压下强电场电离气体的方法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利用高气压下强电场电离放电加速电子及其激励气体分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放电间隙中获得了折合电场强度≥400Td,电子平均能量>12eV及电子浓度>1016/cm3的介质阻挡强电离放电,为环境工程领域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了困扰当今热化学脱硫法和窄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脱硫法铵盐回收难题。已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项省部级重点项目的资助,总体项目已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船舶动力装置实验室包括两个实践教学型实验室,两个科研型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条件的设备装置和实验环境均处国内领先地位。建成了船舶动力装置拆装、船舶动力系统、船舶动力装置污染防治、船舶液压系统监测分析四个分室,以及由中国船级社首家认可的“溢油监测中心”和柴油机“废气排放测试中心”。实验室现每年承担教学工作量近30000人时,已承接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承揽并完成中国船级社委托课题1项,企业(瓦轴集团公司)工程项目1项。
4、以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创造一流的办学条件
通过“211工程”建设,大连海事大学以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教学科研装备水平达到国内航海院校领先水平。
全校建立起了先进、实用、规模相当的校园公共服务网络。已建成校园计算机互联网络、校园公共信息服务系统、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和办公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ATM网络技术,完成了学校光纤主干网的建设,实际完成连接35座楼宇,用户信息点实际完成2500个;完成了校园网络集成,建立网管中心,提供网络公共信息服务,上网用户超过4000人;建成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图书馆局域网节点数超过60个,具有扩充功能。初步实现中英文电子文献采集与查询服务系统及多媒体电子文献制作与查询系统。已经实现集成化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业务查询服务系统、网上招生和各种信息发布等。一个全校范围的、高速的、开放的、分布的、多媒体的信息与计算机基础设施成为学校各学科的重要支持系统。从光纤布线、网络建设等方面来说,学校校园网基础设施在全国高校中处于相对先进水平。
在基础与公共实验室建设方面,除新建成的二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外,还巩固并建设了省级镀铁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了船舶动力装置实验室、水上交通工程实验中心、通信工程实验室、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能力、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油液检测中心获得中国船级社认可。轮机综合实验、运输管理模拟、通信实验的卫星B站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实验教学环境得到改善,基础实验实现了一人一组。在双基实验室评估中,学校的电工基础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等4个双基实验室通过了辽宁省评估,实验环境、设备的更新率等39个项目全部达标。已建成12个多功能教室,7个语言视听教室,11个教学计算机机房,1个语音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机房,1个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功能机房,1个货运模拟多功能教学系统。使学校不仅在计算机教学、外语教学、CAI教学等方面缩短授课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也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教学模式,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验设备更新率有大幅度提高,实验开出率达100%,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正逐渐压缩课时,其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逐渐增加。
5、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九五”期间,大连海事大学不断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一批中青年骨干相继走上领导岗位,以求实、务实、落实的精神,团结奋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学校坚持校园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制定并实施了《大连海事大学“九五”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中共大连海事大学委员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文化阵地的指导地位。在学生中常年开展学马列主义理论和学党章的双学活动,落实了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主旋律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严格规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周一和重大节日举行全校学生参加的升国旗仪式,连年举办有海大特色的“灯塔杯”歌会和“校园文化艺术节”,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从战略高度重视在大学生、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坚持分层次抓好启蒙教育、系统教育、深入教育、继续教育,做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建支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多年稳定在14%左右,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的党员比例达到45%左右。十年来,学校近万名登远洋船舶出国实习的学生中无一人出走。学校1997年荣获辽宁省“文明校园”称号,2000年获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学校获大连市委授予的“先进党委”称号。
“九五”期间,学校加强综合改革力度,进行了机构改革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竞聘上岗,并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校办产业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为学校的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学校已与15个国外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专任教师、科研人员、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达到0.47∶0.07∶0.18∶0.28。1998年,学校通过了我国港务监督局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认证,并通过了挪威船级社(DNV)的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继往开来,创造明天新的辉煌
通过“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大连海事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能力、科研水平、办学条件等都有较大提高。在二期建设中,学校将继往开来,以高起点的建设项目出高水平的建设成果,将大连海事大学建设成从事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地、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和解决交通运输领域中重大课题的基地,全面推进实现学校“211工程”总体建设目标的进程。
在“211工程”建设的第二阶段,大连海事大学将继续建设航海科学与技术、轮机科学与运用工程重点学科,将其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新建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把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实验室、水上交通工程实验中心、船机修造工程实验室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将船舶动力装置实验室建设成省级重点实验室;还将建设国内第一个电子海图实验室与船舶智能控制实验室、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实验室与船舶柴油机排气控制实验室;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船桥(IBS)模拟器实验室和轮机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室。进一步扩建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投入进行校园网的二期续建,改造、扩展和更新校园网;使学校的校园公共服务网络适应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达到世界一流的应用水平;使网络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适应CER-NET的发展需要和教学蓬勃发展的需要;面向交通系统,发展多种网络通道。更新教育基础实验设备,重点进行双基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建设。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改善实验教学环境,使学校在实验教学环境、实验教学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等规模院校一流水平。
在新世纪教育和科技大发展的形势下,大连海事大学必将奋发图强、开拓前进,高质量完成“211工程”建设这项跨世纪的伟大战略工程,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实现“建设世界第一流高等航海学府”的步伐,不断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撰稿: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部、“211工程”办公室)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