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主张取消全国统一高考,改由各省区或招生高校自行组织考试;更有甚者,有人鉴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国教育的灾难性影响,呼吁取消高考,通过高中会考成绩选拔学生上大学。那么,高考真的应该取消吗?高校自行组织高考可行吗?在目前到底有没有什么权宜之计?
又要到高考了,去年夏天发生在湖南嘉禾、广东电白的集体高考舞弊案自然而然地又浮出了人们的记忆--今年会不会再有类似的丑闻?如何才能防止这种明目张胆的舞弊案的发生?
现在已不仅仅是考生一方作弊,而是地方党政领导、监考教师和考生合伙作弊。现行高考的组织形式漏洞太多
事实上,要组织全国大范围的统考,而且是决定人的前途和命运的高考,完全杜绝舞弊是很困难的,即使监考再严,也难免有考生铤而走险。也就是说,如果上下一心,尽了最大的努力防微杜渐,结果仍有个别考生舞弊而侥幸未被发现,倒也可以理解,就好比法律再严,也会有人以身试法。问题是,现在已不仅仅是考生一方作弊,而是地方党政领导、监考教师和考生合伙作弊,这就不能不对现行高考的组织形式作一番审视了。
按现在的考试组织模式,一般是以县为单位设立考点,由当地党政、教育官员组成考试领导机构,由本地教师监考。这样的监考工作人员配置,无疑增大了舞弊的可能性,为舞弊创造了便利条件。因为从利益分配方面考虑,这些人实际上是一个"荣辱与共"的利益集团,均能从高升学率中得到好处。学生考好了,不但学生及其家长高兴,而且任课教师可以得到高额奖金和荣誉,学校的社会名声可以得到提高,学校领导会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赏识,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绩"也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更何况考生中有的就是当地党政领导、学校领导、教师或者他们的亲朋好友的子女,为了给这些考生以照顾,也极有可能出现有预谋、有组织的考试舞弊。一位教师透露,在某年的高考监考培训会上,该校校长、主考就曾强调:"每年高考都是上到县领导,下到群众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务必请各位监考要从几个有利于的方面考虑,自己的监考要有利于我县的教育,要有利于我县的考生,要为考生创造内松外紧的考试环境。"这样的动员已经无异于怂恿教师放纵学生舞弊。于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往往在考生报名排座号时,就已经做好了搭配,谁的周围是谁,都已经安排好了。从去年高考的舞弊大户湖南嘉禾县和广东电白县的情况来看,均是师生勾结作弊,在考场睁只眼闭只眼放纵考生作弊的是教师,在考场外打call机给考生的也是教师。
此外,日益严重的党政干部腐败,也加剧了高考舞弊。试想,今天的党政干部,不仅行贿受贿者有之,而且利用职权捞文凭、捞学位者亦不在少数,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请人代考。既然如此,那么,在高考时,不管是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还是出于照顾知心朋友亲爱者,都有可能暗示监考部门"外紧内松"。如果舞弊未被发现,则皆大欢喜;如果被发现了,尽管有关部门会公布作出了某种"严肃处理",但实际上由于这种"严肃处理"得到当地领导的保护,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远不如封建时代对科场舞弊案的处罚。
要解决高考对于中国教育的负面影响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高考的问题,而是考什么和如何考的问题
一些人鉴于高考指挥棒带来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极其沉重等应试教育之弊,主张取消高考,并列举了美国等发达国家没有全国统一高考,而是根据高中会考成绩选拔大学生的例子作为佐证。这一主张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学生学不学都无所谓了,学习负担自然减轻了,同时,根据会考成绩的好坏推荐学生上大学,多理想啊。但是,取消高考论者实际上大大脱离了中国的国情。取消高考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足够的大学,让绝大多数想上大学的学生都有机会上大学。比如美国,按田长霖教授的说法,国内的资料经常提到"美国的大学有3000所",实际上大概有1万所。这么多的大学,想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上大学,自然不需要高考来选拔了。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是大学供不应求,高考竞争激烈,没有了高考,招生腐败会成什么样子?我们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取消高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40岁左右的人都还记得,1966年文革爆发后,高等学校招生中断了六年。1972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但不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必须"坚持选拔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招生方式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不进行文化水平考试,只要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的实际文化程度"即可。这种取消高考的招生制度试行的结果是什么呢?《中国教育年鉴》写得明明白白--"由于实行推荐上大学的制度,结果是'各地招生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走后门现象,有些地区和单位情况比较严重。据反映,有少数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采取私留名额,指名选送,授意录取,甚至请客送礼、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地将自己、亲属和老上级的子女送进高等学校'……"
应该承认,恢复高考招生制度,较之文革中的所谓"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招生方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至少是有效地制止了一些人利用职权,不择手段地将亲朋好友的子女"推荐"进高等学校的现象,使千千万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体现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事实上,即使在韩国、日本等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东南亚国家,高考的竞争仍然是相当激烈的。至少在现阶段的中国,取消高考完全是无稽之谈。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高校数量大大增加,高中毕业生都可以上大学了,再谈取消高考不迟。至于要解决高考对于中国教育的负面影响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高考的问题,而是考什么和如何考的问题。
取消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把自主高考的权利交还给高等学校,只能是长远目标
目前的中国高校没有资格来承受这份光荣
比之取消高考论者,大学自主高考论者相对保守一些,他们不赞成取消高考,只是宣称应该取消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改由各省市或各大学自行命题、组织高考。事实上,对于各省市自行命题、组织高考这种小统考,不过是全国统一高考的缩影,除了徒添大量的吃考试命题饭的人以及增加泄密机会之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不值一论。
最有迷惑力的就是由高校自行命题、组织考试这种提法了。这样的意见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高等教育应该是一种多层次有特色的教育,各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比如说有的学校偏重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有的学校则偏重培养应用性人才。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一致,招生考试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旧时大学都是自主招生的。各大学特别是一些名校都有一套自己的招生办法,能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来选拔学生,获得理想的生源。中学毕业生选择的机会很多,暑假里往往要考好几个大学,先考国立大学,再考省立大学或私立大学,总能考得上。而现在的高考制度却不考虑不同学校对考生要求的差别性,必须按照那个统一的分数来录取。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导致高校招生与学生报考的双重盲目性。高等学校只见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见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以自己的培养目标为标准来录取学生,同时也使学生不能根据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自己的特长来报考,导致学校和学生的相互不满意,许多学生一入学就对分配给自己的系(专业)不满,迫切要求更换专业。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被迫学着自己不喜爱的专业,怎么能产生兴趣、自觉地好好学习呢?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有了上述理由,就可以由高校自主高考了。高校自主高考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有足够的财力作为"盘缠",供子女赴招生学校考试。就目前的状况看,显然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这样的财力。或曰,由各高校在各地设考点,这个问题不是解决了吗?也不尽然。且不说各高校是否有能力设立足够的考点,使考生就近考试,单是监考就是一个难题:高校能否派出足够的监考人员?如果只设考点,不派监考人员,而是委托当地人监考,则很难保证监考人员不搞"地方保护主义"(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已经出现这种现象)。高校自主高考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对高校进行监督的机制,那就是高校必须以质量求生存,即如果高校在招生中搞关系走后门,培养的学生质量低劣,就要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你那所高校的校长就无校可长。但是,以我对中国高校现状的了解,至少目前中国高校没有这样的危机感,办好办坏都是国家的高校,校长、书记照当不误。正如我在《研究生还值钱吗》和《成人高教还有价值吗》(见《中国青年》2000年第15期、第19期)中所写的那样,高校的成人高教已经沦为赚钱工具,连最不能作假的研究生教育也泛滥成灾,一些高校竟堕落到办起了"省长博士班"、"市长博士班",在申报硕士点、博士点中的"跑点现象"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还有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这一切都表明,尽管不明高校真相的老百姓把信任票投给了高校,以为高校自主高考就可以减少或者杜绝目前高考中的舞弊现象,但实际上高校已经没有资格来承受这份光荣。
所以,取消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把高考的权利交还给高等学校,只能是长远目标,这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而目前的中国恰恰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如果让高校自主高考,只能滋生更多的招生腐败。
目前防止高考舞弊的权宜之计是,坚决执行异地监考,即以县为单位,实行"鱼咬尾"式的监考方式
那么,如何防止日益严重的高考舞弊呢?从大的方面来说,要从严治党,杜绝党政干部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从小的方面来说,要从严惩治监考中的知法犯法者,既要从党纪政纪上予以处罚,又要从经济上予以处罚,因为对于普通的没有希望升官的监考人员来说,政纪处分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但是降他几级工资甚至只给他留个基本生活费,他就会心疼了。当然,这需要有比较完善的考试立法。说来可笑,在中国这样一个考试大国,居然没有一部像样的考试法规。从具体监考措施方面来说,要防患于未然,坚决执行异地监考,即以县为单位,实行"鱼咬尾"式的监考方式--甲县到乙县监考,乙县到丙县监考,丙县到丁县监考,丁县到甲县监考……这样的监考方式自然要比现在的本县老师监考本县学生繁琐一些,但是,如果这种监考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舞弊,减少了舞弊出现之后的大量"善后"工作,这点儿麻烦又算得了什么!此外,这样的监考方式必然要增加一大笔差旅费,增大考试成本,但比起各个单位每年吃喝、浪费掉的资金,这点钱显然就微不足道了。再说,为国选才,花钱也值得。(江南木)
新浪网文教频道特别推荐:2001高考专栏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