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新的主题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为资源,以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技术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使用)中,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由此不难看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资源是智能,是智能劳动创造世界。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不再是物质生产要素,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知识的高智能的科技人才与劳动者。作为从事高科技人才与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高等学校,不能再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或者是处于社会经济的边缘,而应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理念、功能和形态都要发生重要的变化。大学将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进入经济运行的过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时强调指出,我们的大学应当成为科教兴国的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在新的世纪里,高等教育将面临着新型创造型人才培养和为社会贡献新知识的竞争与挑战。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笔者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看法。
一、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我们在扩大招生规模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由毛入学率的百分之七提高到百分之十一(二○○○年的数字),但这个数字仍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我们的这一水平还未达到国际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更远。我们在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在二○○五年要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即毛入学率达百分之十五的标准,因我国适龄人口基数大,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要解放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加大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高等教育投入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要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必须有物质条件的保障。目前教育经费短缺,仍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为了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应选择多元化的渠道,即由政府、受教育者、社会、学校共同承担的原则,共同投资高等教育。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要加快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走改革之路,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必须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变。
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主导力量,高校扩招和持续扩招的可能性不仅需要硬件条件,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数量与结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深化校内人事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各校改革的重点,现在我们虽然采取了淡化身份,强化岗位,竞争上岗;明确岗位职责,以岗定薪,实施分配制度的改革等措施,对吸引人才,稳定队伍,提高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个改革还仅仅是初步的,还需要积极创造事业留人的环境,吸引学成回国人员和派出培养人员来校任教,并进一步从政策上保障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不断地完善和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把受教育者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放出来。在教育体制上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分制;在教育方法上,改革从书本到试卷的教育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增加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改革教材,除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外,还要把学科前沿的知识教给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重点在创新能力上狠下功夫。
三、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加大对社会经济服务的力度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不仅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储备,而且要直接参与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为推动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贡献。也就是说,高等学校不仅为社会输送高科技的人才,还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发挥高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在服务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
总之,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把高等教育推到了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高等学校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充满生机,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北京工业大学 李昭玲)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6月23日第二版)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