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许多世界著名的高等院校,它们的历史比一些国家的历史还要悠久。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经济学院等不仅是许多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圣殿,也是在很多学术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中心。牛津、剑桥历来推行精英式教育,也培养了一代代帝王将相和著名学者。可以说,作为世界著名学府之一,牛津和剑桥有着非常突出的精英和贵族形象。不过,这种形象也引发了一定的问题和争议。
曾在英国引起不小轰动的劳拉-斯宾塞现就读于美国的哈佛大学。这位各科成绩均十分优异的学生被牛津因其毕业于公立中学而拒收后,哈佛立刻以高额奖学金将劳拉“挖走”。现在,劳拉已是哈佛二年级的学生了。劳拉事件给牛津和剑桥一个教训,那就是在他们拒绝劳拉的申请后的一周内,全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报考牛津、剑桥的学生数量迅速下降。据《泰晤士报》今年4月刊登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英国现在有相当一批中学生选择大学时不再只看学校的名气,而更多地关注所选专业、学习环境等因素。就在牛津、剑桥让平民子弟望而却步的时候,美国的一流院校却随时准备以丰厚的奖学金欢迎他们,人才流失的潜在威胁已经引起了这些老牌名校的关注。
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院校管理体制是世界很多国家模仿的对象。但是英国的这些老牌学院自身也存在着问题。英国《卫报》前不久刊登了“大学教师联合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1999—2000年期间,英国44%的高等院校出现赤字(1998—1999年为28%),其中爱丁堡大学的赤字金额高达1100万英镑。调查中还发现,用于教职员工的资金比例从1967—1977年的70%下降到了1999—2000年的58%,而这一下降速度和学生数量的迅速上升刚好成正比。以往,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大多来自上流社会。
近来,由于英国工党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普及,鼓励高校以减免学费等方式积极吸收本国平民阶层的子弟入学,同时,政府还制定了一些更为开放的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生,所以近年来英国高校的学生数量迅速提升。刚刚连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表示将继续把发展教育作为这一任期内的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10年内让英国50%的18至30岁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首先资金保障就是一个问题。跟美国许多高等院校不同的是,政府拨款是英国高校的主要资金来源,特别是一些老牌名校,由于看重“名誉”,面对私人捐款往往表现得相当“清高”。《泰晤士报》去年刊登的一篇署名文章就毫不客气地批评牛津大学以贵族的心态让他们看不清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吓跑了工商界很多潜在的赞助商。资金短缺会直接影响教学和研究工作,而现在的青年学者们似乎也不像老一代的学者们那样甘于清贫了。
英国教育大臣布伦科特曾表示,到2003年,政府会额外增加10亿英镑用于发展高等教育。但是僧多粥少,分到每所高校的钱也不会很多。牛津等一流院校要想在研究领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话,就必须考虑吸收私人资金。这方面剑桥大学可以说是个成功的例子,如:接受比尔·盖茨捐助的1.3亿英镑,接受英国石油公司捐助的2500万英镑用于高新技术项目。近来,牛津大学发展办公室也推出了《牛津大学发展计划》,这是一项面向国际社会吸收捐款的计划,吸收来的资金将用于教学、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不过,包括帝国理工学院在内的一些高校仍然感到由于国内合格的生源不足,政府设定的招生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近几年他们会把眼光放在招收海外学生身上。(任天)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