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第二届国际发育遗传学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该会议吸引了三名诺贝尔奖得主。在研讨会间隙,晨报记者和复旦学生一起,陪同其中的两位,迈克尔·布朗和约瑟夫·戈尔斯坦游览了复旦校园,这两位教授分享了1985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两位教授并没有过多地与同学们探讨学术上的问题,他们对普通中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似乎更感兴趣。当布朗教授听说在复旦六个人挤一个宿舍时,脸上写满了惊讶,“在美国,至多两人一间。”两位教授没有放过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何时起床,何时上课,何时进餐,有那些社团,多长时间回一次家,如此详细的“调查”不禁勾起了教授们对自己大学时代的回忆。一位学生说她这次回家带了一大堆脏衣服,布朗教授颇有他乡遇知音的感觉,“我以前也是这么干的。”
两位教授对复旦大学的一草一木都兴致盎然,他们作了一个比喻,北大像是美国的哈佛,而复旦就像耶鲁。追问其中原因,他们却说不清楚,只是感觉如此。不知不觉大家踱到复旦正门口,布朗教授指着对面的高楼,询问那是何处。当得知是复旦人文学院时,布朗教授不由感叹,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需要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影响,携手进步。
两位教授驻足时间最长的地点是毛主席塑像前。戈尔斯坦教授饶有兴致地考证起了这座塑像是否建于毛泽东生前,终于在塑像背后找到了建造年份。而面对难得一见的诺贝尔奖得主,最让同学们感兴趣的是诺贝尔奖的话题。布朗教授却浇了一盆冷水,“不要只关注金字塔的塔尖,没有扎实的基础,怎能建成这一奇观?”布朗说,我研究当前的课题只是想探寻神秘的自然规律,而不是因为这个课题能获奖。(记者潘田)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