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走访的30名三所高校的学生中,承认自己曾经撕过书的有6人,而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坦言曾在图书馆的书籍上随意涂写过。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开架阅览区中,所有的三本《现代生物学导论》中有关细胞结构的插图都不翼而飞;而记者所见到的《升级到Oracle8i》一书的第三章只留下了残缺的书脊;一本《基础化学实验大全》则已被借阅者划得满目疮痍;打开《大学物理学精要问题与习题详解》,书中的所有习题都已被人直接做在了书页上——这是记者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三楼科技图书借阅区举办的一次“损坏图书展览”中看到的情景。一位正在参观的化学系学生向记者不住诉苦:“我已经好几次在需要用书的时候,遇到书页被撕的现象了,有些读者太自私了,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只顾自己的方便。”而负责展览的管理人员也指出目前高校图书的毁坏情况比较严重,急需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保护图书馆的图书资源。
面对着“做文明读者”的大幅标语和眼前几十本破烂不堪的图书,任何人都会问上一句——这种毁书的不文明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在拥有较高素质读者群的高等学府中哪?
为此,记者相继走访了人大和清华的图书馆,结果发现毁坏图书的现象在这两所著名学府中同样严重。在记者从三家图书馆随机抽取的二十本不同种类的文理图书中,清华缺页少页的书有5本,人大、北大各6本,至于外观受损、乱涂乱划的比率则均高达90%。比较三家图书馆的情况,理科类图书的受损程度明显高于文科,其中又以计算机类书籍的毁坏程度最高,各种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参考书除了缺页少页之外,随意涂划现象很普遍,而生物、天文等学科图书的插图往往也是受损的“重灾区”。文科图书的情况稍好,虽然缺页少页情况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在书页上横加眉批、肆意划线、乱写评语的现象则极为严重。
如果按照出版时间来看,越是新出版的书越容易受到攻击,书价越高的书越可能残缺不全。更为另人担忧的是报刊杂志的受损情况,一本近百页的杂志被撕得只剩三、四十页并不稀奇,报纸上留下一个用刀片划过的大天窗也是司空见惯。
在记者走访的30名三所高校的学生中,承认自己曾经撕过书的有6人,而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坦言曾在图书馆的书籍上随意涂写过。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文明行为时,得到的答案多是因为现在的书价实在太贵,一本计算机书动辄四、五十元,多数学生无力负担,而且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有限,同样的书一般只有两三本,无法满足同时段庞大的阅读需求。而且旧式的抄书、作读书笔记的学习模式在争分夺秒的今天已明显落伍,于是,在选择到底是出钱复印与还是“简单”的一“撕”了之时,很多学生都成了选择后者的“孔已己”。但是,北大图书馆人文社科区的管理员告诉记者,除了图书资源稀缺的原因外,中国学生的传统阅读习惯,也是造成图书受损的重要原因。“曾有一个美国留学生拿着一本被划得乱七八糟的历史学术著作问我,为什么图书馆的许多书都是这样的,我回答他中国人有在阅读时作笔记和眉批的习惯。但是,那个留学生却说,公共图书不是私人藏书,其他读者并不希望在书中看到别人的想法,读者更关注的是作者的思想。”的确,中国学生普遍缺少“公共”的意识,对于“借”来的书是属于大家的这一观念十分淡薄,书在谁手里就是谁的,很少有人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阅读所造成的不便。
正如采访中一位清华电机系的学生所言,“你不撕书,别人也会撕,虽然谁都知道这不道德,但是有时还是控制不了自己。”
由于很难对图书的损坏情况进行及时的监察,所以图书馆除了举办“损坏图书展览”之类的宣传性活动外,目前也没有更有效的整治手段,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读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位读者在参观了北大图书馆展览后的留言:“看了这些残不忍睹的图书,作为一个高等学府的学子,我很惭愧,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阅读行为是否符合一个大学生的身份。我要替这些受伤的书籍控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实习记者 裘寅)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