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7日电 早上8点半,天下着细雨,和往年父母簇拥着前来的同学相比,今年许多高考学子比较“孤单”。一块手巾、一只手表,再加上一些简单的考试用品,他们显得轻松而又自信。
从遥远的江湾五角场赶到地处徐汇区的上海市第54中学参加高考,音乐学院附中的张盛洁非但不要父母陪,还谢绝了父母要她乘出租的好意,坚持与其他3位同学一起,花了一个多小时乘公共汽车赶到了考场。
能歌善舞的张盛洁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今年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长笛专业。高考前一天,妈妈同爸爸商量,两人一起去为女儿壮胆。可张盛洁说什么也不同意,拿定主意要与同学一起乘车去。她说:“爸爸妈妈要送我,是出于好心,目的是让我放松考出好成绩。但他们越要送、我心情越紧张。再说我们高中毕业生年龄一般19、20岁,是和家长差不多高的成年人啦!”听了这番话,站在一旁的汇南中学一位男学生脸上顿时露出羞愧的神色,拉着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的手说:“爷爷,明天我也自已叫出租赴考场。”
在黄浦区的光明中学考场门口,今年也少了许多翘首以盼的家长。东格致中学的陆启俊是个高高大大的男孩,一路走来的他边走边思索着考试的要领。“我不紧张,你们更不必紧张”,他用自信的话语,停住了父母执意要送的脚步。他告诉记者,“有一颗平常心是最重要的,高考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次考验,将来我们还要面对许多风雨,我们不能每次都靠父母的庇护。”
浦光中学的吴同学大步流星,从浦东赶来的他表示:“考试是平常学习成果的检查,爸爸妈妈在门外,不可能使我多得几分。”当记者问万一路上堵车或者忘了证件,是否会后悔没让父母送的时候,他笑着说:“控制好时间、整理好用品,我们应该有自立的精神和自理的能力。”
54中学监考老师谭勇升介绍:去年高考第一天,不少考生是“一拖二”,甚至还有祖父母辈前来陪考的,校门前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一片,路边商场的屋檐下、周围里弄里挤满了四、五千名家长。今年这样的情景不复存在,人数锐减到千人以下。
“看到送考大军,我们当教师的心里不是滋味”。华东理工大学附中语文教师张文颖情不自禁地说。这所中学地处市郊,今年共有200多名高中毕业生。高考前夕,不少家长想送考,考虑到居住地离考场很远,心情很矛盾。为此,学校专门召开家长会,建议所有考生都不要送行,由学校选派两位老师在考场门口应急。张老师说:“如今考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厚爱孩子,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将来总要独立生活,不能成为‘抱大的一代’。”她回忆起80年代,自已考大学时根本没要人送,前两年送考、赔考之风很盛行,无非是千叮咛,万嘱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送考、陪考,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同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及。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院长胡启迪教授说:近年国家不断改革考试制度,上海从去年起试行部分高校春季招生考试,形成每年“两次考试,两次招生”的新格局。目前,上海高考录取率已达75%以上,公办大学不录取,民办大学开绿灯。依我看,考生基本上都能园大学梦。因此,考生、家长应以良好的心态,主动接受祖国挑选。(记者刘军 仇逸)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