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语文中唐诗赏析题是绝大多数武汉考生平时练习过的。这本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但“不幸”的事出现了。
根据平时训练中学到的对这首诗歌含义的理解,许多考生选择了B,而昨天他们拿到的标准答案却是C。
这道题目是对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进行赏析。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诗歌文言文专题》也有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的题目,武汉各高中几乎都训练过这本书的题目。
该书对这首诗歌第三联中“滋”的解释为“黑色,形容江边的树模糊不清”。高考题目要求选择一个赏析不当项,其中B项将“滋”解释为“滋润”。于是许多考生在看到这一项后便毫不犹豫地填上B。
其实,高考题中的C项也是明显的赏析不当,但考生在以为已找到答案后便没有继续往下读题,也无从比较B与C谁更不当。
昨日估分时,市11中考生仍“固执”地将B视为正确答案,给自己加3分。这3分也许将完全改变他们的命运。
《中学语文》杂志主编董明旺和市二中语文教师李金焕,在查阅了“唐诗辞典”等大量资料后,断定“黑色”这一解释更准确。在他们看来,B也可视为正确答案。由于这道高考题是单选题,如果选B也正确,那么题目本身也就有了问题。
据李金焕老师介绍,昨日至少有20所学校的老师往她家里打电话,委托她与省考试院联系,要求将B认作正确答案。据她推测,武汉有不少考生选择了B。
董、李两位老师称,昨日一直在给省考试院打电话,但始终未能联系上相关人员。
-阅读材料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高考题目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答案:C)
-《诗歌文言文专题》中的题目
对这首诗中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楚江指长江,建业原名秣陵。
B、漠漠,弥漫貌,形容江上水雾缭绕之状;冥冥,昏暗的意思。
C、海门,指海上的门;浦树,指江边的树;滋,滋润的意思。
D、沾襟,点明诗人不禁潸然泪下;散丝,即指雨丝。
(答案:C) (记者周梦月)
新浪网文教频道特别推荐:2001高考专栏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