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之一———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因脑溢血并发多脏器衰竭,于7月8日中午11点44分离开了人世。
贾兰坡于今年3月住进北京医院,病情曾一度得到缓和。他在5月中旬脱离呼吸器,这在北京医院90岁以上的高龄病人中还是首例。所有人都希望能有机会庆祝贾老的93岁寿辰。
进行气管切除手术之后,贾老无法说话,但他会用手势和眼神进行表达。就在最后一段日子,当听说有人想资助周口店时,贾老忽然睁开眼睛,努力倾听。这是他始终放不下的心愿。
据护士张云飞回忆,7月8日中午11点10分,老人的血压“忽然往下掉”,心律也从80多降到40多,在医生全力抢救了20分钟之后,“被宣布临床死亡”。她说,“从6月28日开始,几乎天天都进行抢救。”“他走得很平静。”贾老的大儿子贾璋一直陪伴父亲直至最后一分钟。
贾老的晚年过得平静而又有规律。他每天早上4点多钟起床,开始运动。做下蹲和散步是必修课。吃过早餐后,收听新闻,然后睡一会儿。“早上8点30分,他准时起来,从未有过差错,比我的表还准。”贾璋十几年来充当贾老的“第一助手”,从工作到生活,常年陪伴贾老左右。即便如此,贾老仍是生活自理,甚至晚上检查门窗这样的事,他也仍愿意自己来做。和贾老一起吃饭,是不可以浪费一粒米的,他体验过最穷苦的生活,所以他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这样做。
带不走的遗憾
贾老的一生,描述了一个科学家的成长轨迹,承载的是一个学科在中国的新兴发展。贾璋向我们讲述了贾兰坡未了的心愿。
贾兰坡最放心不下的是地质考古专业的前途。眼看着人才越来越少,他所能做的,只有在90多岁的高龄时还继续带研究生。在《悠长的岁月》中,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我希望在我离开人世之前,能看到有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这门学科的队伍中来,使这门学科后继有人,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年轻人能超过我们这一代,作出更大的成绩。”
第二件放不下的就是周口店的保护问题,贾兰坡不止一次地说过,“没有周口店,就没有我贾兰坡。”这里是他成长的地方,更是中国古生物学的发源地。周口店遗址因为经费不足已多年未加修缮,“北京人”随时都有失去家园的可能。看着遗址面临坍塌的危险,看到挖出的化石因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渐渐损坏,贾老心急无力。
还有至今下落不明的“北京人”头盖骨。
记得是在1998年夏天,贾兰坡、刘东生等14名院士、资深院士投书本报,呼吁在新世纪到来之前,“让我们继续寻找‘北京人’”。为此,记者在当年岁末造访了北京西直门外贾兰坡的寓所。让记者惊讶的是年已九旬的他讲起半个多世纪前“北京人”化石遗失时,细节竟然记得那么清楚。他说,当时日本占领北京,他所在的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为了不使“北京人”化石在沦陷区被破坏,便委托美国医生弗利将其带出。万万没想到的是此时太平洋战争爆发,弗利在秦皇岛被日军俘虏,从此“北京人”便下落不明。更让记者记忆犹新的是贾老当时的痛惜表情。他说,“弗利带的是整整两箱标本,包括‘北京人’的头盖骨、包括人的、猴的所有灵长类化石全部丢啦!”
自从1941年底“北京人”化石遗失以后,贾老就没有放弃过对它们的找寻。在一次公众演讲中,贾老说到:“这些北京人标本化石,就像我的孩子,我对它们的感情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些年来,我一直被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所折磨,我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把它们找回来。”话语刚完,贾老已是满眼泪花。
魂牵梦绕的“北京人”是贾老带不走的遗憾。
追忆中的贾兰坡
作为一名科学家,认真勤勉是贾兰坡身上最令人敬佩的品质。不爱理财的他常爱算这样一笔账:“人的一生是短促的,即使每个人能工作60年,掐指细算也只有21900天,去掉工休日、节假日,再以每日工作8小时计算,人的一生用在工作上才有多少时间呢?”他用整整一生的勤奋回答了这个问题。早年凭着整日泡在北京图书馆内,只有馒头咸菜相伴的精神,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练习生;虽然英语底子很差,他仍以惊人的毅力,一点点地啃完了两本英文专业书;在别人享受着美味的狗肉时,他把零散的狗骨头拼成了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并对每一部分做了仔细的研究,就这样他由练习生到技佐、计士、研究员,最后因发现和研究“北京人”头盖骨而成为院士。即使在晚年,他还坚持每天工作6小时以上。
在四个孩子眼里,贾兰坡是一位平和而又严厉的父亲。儿女们从父亲身上继承的是做人的教益。他的大女儿回忆说,他对子女的要求只有一条———好好做人。“父亲常告诫我们,做学问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学会做人,要做个好人。”贾璋先生难忘父亲的豁达:“他不争名利,经常说‘好人易做,坏人难当。’因为好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可坏人还得成天想着怎么去算计别人,多费事呀。这就是他的逻辑。”
还有更多的年轻人怀念贾兰坡的亲切平易。贾兰坡在90多岁的高龄还在第一线带研究生,他常戏称“收个学生比养个儿子还难”。从学习上认真的指导到野外工作时对学生安全的时时挂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细心周到。贾兰坡特别爱和年轻人聊天,对于新思想,他也总是很感兴趣,即使是不成熟的,他也会帮助他们。很多青年请贾老为自己的书做序,不管认识不认识,他一般都不拒绝。虽然这为他自己带来了不少麻烦。因为每写一篇序之前,他都要把文章看完,然后“才好给人家指指点点”。贾兰坡的成长离不开裴文中等老前辈的培养,他深知好的老师和前辈能给年轻人带来什么。他说:“我要为年轻人抬轿子,我要拉他们一把。”
1995年,87岁的贾兰坡被选为美国世界探险中心会员,他说,我现在老得连小板凳也上不去了。怎么能和宇航员同称探险家呢?美国人说,你一生钻过300多个山洞,没人能和你比。对真理的不懈探求支撑了贾兰坡的一生。贾兰坡曾写过这样一段话,现在读来是对他最好的评价,摘录于此,作为我们对他的致敬,还有深深的怀念———“幸而世界上世世代代有这么一批‘傻人’,愿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终身。在真理面前,他们每有所得就笑逐颜开,一无所获又愁容满面。我们相信,一个人想要为人类作出一些有益的事,就无法摆脱这种苦乐相兼的境界。但是他们从来不气馁……我们的先辈是如此,我们是如此,一代一代下去也是如此。” (本报记者薛冬、通讯员陈琦、郭歆)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