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达1100万人,其中贫困生逾百万,而云南、贵州、甘肃等西部地区的贫困生比例占贫困学生总数的30%。
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政策是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现有8个城市在进行试点。
至今年5月底,全国有16.9万名在校生签订了12.6亿元贷款合同,已签贷款合同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31%。
(本报记者李勇) 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从1999年9月1日开始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试行,2000年9月在全国全面推开,有关部门并于同年将国家助学贷款变为无担保贷款。这项贷款成为许多贫困大学生求学的“及时雨”,今年6月底,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在北京召开全国助学贷款会议。会上,大部分人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与会人士认为,助学贷款业务还应该开展得更快、更广。
近13亿贷款惠及贫寒学子
2000年8月,南方某媒体曾报道过闽西山区一对双胞姐弟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和厦门大学,但昂贵的学杂费让他们务农的父母愁肠百结。最后,这一对姐弟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地走进了大学校门。
去年像这对幸运姐弟的贫寒大学生还很多。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肖钢介绍,到2000年底,国家助学贷款金额达到3.81亿元,仅一个学期就增加了3.66亿元。到今年5月底,四家银行累计受理学生贷款申请53.4万人,申请助学贷款金额33.37亿元,其中17万名学生已与银行签定了贷款合同,合同金额12.62亿元(实际发放6.33亿元)。此外,一般助学贷款业务也进展很快,截止今年3月底,一般助学贷款金额为16.67亿元,累计与78万名学生共签定了30亿元的贷款合同。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的“金钥匙”助学贷款、中国银行的出国留学贷款、建设银行的“圆梦”助学贷款、农村信用社的农户无担保助学贷款等,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但是,这项贷款推行并不理想,贷款总额与逾百万计的贫困生相比,显得太少。全国高校已签订贷款合同的学生仅占申请人数的31%,尚有5个省区未安排国家助学贷款贴息资金。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中有55所院校未启动国家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要实现“多赢”
助学贷款对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据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介绍,去年普通高校招生约220万人,比1998年的108万人翻了一番,全国高校录取率由36%提高到56%。高校扩招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供求”矛盾。但我国的国情决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收入是低水平的,13亿人口中有9亿是农民,他们的子女中有许多是优秀人才。如果不开展助学贷款,将会有许多优秀人才被拒之大学门外,这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
肖钢对这项工作概括为四个“有利”,即: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拓展消费信贷领域,进一步扩大内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有利于银行拓展业务领域,培育潜在客户和利润增长点。
助学贷款毕竟是一项金融业务,它除了对教育的支持作用外,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遵循金融业务的规律。从四个“有利”可以看出,这项业务不仅惠及千家万户和无数学子,同时也有利地促进金融事业的发展,是一项“多赢”业务。
对学生而言,助学贷款不仅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还激励着贫困学生更加发愤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中南大学学生许祖华说:“自从贷了款,心态变了样”。卸下经济负担的重压,贫困学生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获得助学贷款后,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得到加强。中南大学学生张学泽获得助学贷款后说:“贫困学生在获得社会的关爱后,应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奉献他人,升华自我,不能只求索取,永远含着奶嘴儿。”他和别人一起组成了“中南大学法律援助中心”,进行法制宣传,提供法律咨询。
大学生信用意识还须加强
助学贷款不是免费午餐,它需要按照合同还贷。目前在这项工作开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制约着助学贷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肖钢说,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势头不错,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至今还没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得不到助学贷款,目前还不能满足高校困难学生的合理贷款需求,还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有些贷款人把助学贷款当成国家无偿资助,借款后没有还款的打算,有的甚至将贷款挪为他用,增加了贷款的风险。从银行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有:部分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在目前社会信用环境不佳,缺乏防范无担保贷款风险手段的条件下,担心发放无担保的贷款收不回来,国家助学贷款笔数多、金额小,银行办理的成本相对较高,收益不大,一些商业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一些教育、金融界的人士认为,制约助学贷款业务做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目前的社会信用问题。因为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只需要见证人,而不需要担保人,一旦学生离校后,还款难度增大。云南省教育厅有关人士说,因毕业生就业困难而引起的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风险是存在的,由于毕业后学生分布全国各地,就业流动性大,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办法和体系对全体贷款学生进行跟踪监测,而国家助学贷款每笔额度小,一旦发生呆坏账,银行的溯回成本可能大于贷款本金,因此银行普遍存在顾虑心理。
谈到大学生的还贷意识,相关人士表现出忧虑,他们说,大学生信用意识不强是目前社会信用环境差的一个缩影。在国外,助学贷款发放很顺利,金融单位知道,将贷款借给年轻的大学生,贷款风险小。因为助学贷款也许是他们的第一笔贷款,如果这笔贷款不能归还,他走向社会后的个人信用记录将很差,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的人很难有大的成就。
央行相关人士建议,可以学校为单位,在报刊及有关信息媒体上公布助学贷款违约情况,对不讲信用的借款人姓名、身份证号及违约行为公开曝光。对不主动与见证人和贷款银行联系、提供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不守信用的学生,要记录在案,将来纳入全国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同时,要加快建立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