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报记者 汪晓东
参与者:
谭如英 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教师
肖继何 上海市共和新路645弄居民,汪侠同龄人
侯泳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三(8)班学生
刘琳 上海同济大学教师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
蒋海军 青岛警备区干部
严慧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生
主持人:汪侠,南京人,安徽蚌埠铁路医院药房退休职工,今年72岁。教育部门今年推出高考取消年龄限制的政策后,他毅然走进考场。此事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考一结束,汪侠在儿子陪同下外出旅游。
据其家人介绍,汪侠高考前后始终都很平静,与外界热闹的评说形成鲜明对比。他家人说:这是件很平常的事。然而,作为共和国历史上最老的高考考生,人们自然有更多关注。今天请来社会各方人士,就汪侠进考场一事谈谈看法。
谭如英:我非常敬佩汪先生的举动,他为年轻人,特别是那些不愿读书的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汪先生一生错过了多次上大学的机会,我也有相似经历。我1978年参加高考,1980年中师毕业。工作两年后,我又想参加高考获得深造机会,因为超龄而被挡在考场之外。因此,取消年龄限制,对那些曾经错过高考机会的人是好消息。现在,大量的新知识扑面而来,每个人都应该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肖继何:我和汪先生同龄,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参加高考,不仅丰富了晚年生活,而且如果考上大学,还可用学到的知识继续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
主持人:您会去参加高考吗?
肖继何:我没有那个文化基础,怎么考呢?另外,上了年纪,身体也吃不消了。
侯泳:以前高考落榜,对一个人打击非常大。而现在打破了“一考定终生”,机会不止一次,这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利的。
主持人:你作为今年的高考考生,对取消年龄限制而增加了竞争对手,是不是感到有压力?
侯泳:没有。
刘琳:老年人的心态非常重要,他们怕孤独,也想通过某种方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汪侠能参加高考,进而能进大学学到新知识,对他来说是最开心的。当然,对一些高龄的大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还应进一步讨论。但老人的这种学习劲头还是应该支持和鼓励的。
陈玉琨:汪侠考大学,积极的意义是主要的,这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第一需要,当作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我认为高等教育取消年龄和婚否的限制,第一个意义就是更注重了人的自身发展;第二个意义,充实人的生活,使生命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第三个意义,对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社会风气很有好处。
当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取消参加高考人员年龄限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第一,我国目前高等教育资源还比较紧缺,大学毛入学率为11%,而西方国家这一比例在40%左右,美国已达到70%。在这种情况下,高龄考生势必要与年轻人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第二,这对学校教育本身也提出了挑战。老、中、青三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习惯都不一样,教师怎样根据每种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人都得到提高,这是一个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蒋海军:一个72岁的考生出现在考场,这是政策给他的权利,的确是一件平常的事。如今这样大事宣扬,总不免让人感到有炒作之嫌。试想,如果高龄考生发展到一定比例,一是会给应届考生带来心理压力;二是即使他们考上了大学,又如何适应学校的生活?如何与年轻人一起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三是即便老年大学生学有所成,社会又该给他提供怎样的岗位?
我们不妨想一想,老人如果考上大学,每年开支要增加许多,这对他个人究竟值不值?国家每年为高等教育的投资也相当可观,对国家来说,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培养一个老年大学生,究竟值不值?其实,学习途径有很多,可以读函授、读老年大学,何必要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呢?况且,如果在考试中或在考试后出现因过度劳累、过度激动而引发身体不适,又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严慧: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我认为汪侠勇气可嘉。但是,如果真的在我身边出现一个如此高龄的同学,给人的感觉还是有点不自在。我认为每个想要参加高考的“大龄”、“老龄”考生都应该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多方面考虑,找一条合适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1年07月12日第三版)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