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在海内外数十个考点悄然进行。与万众瞩目的高考相比,HSK似乎有些寂寞,看到其英文缩写,有人说它是某种商品的牌子。
HSK的网页上写着:“HSK,通向中国的桥”。但常有人把它比作“中国的TOFEL(托福)”。准确地说,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国内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设计研制,包括“基础”、“初、中等”和“高等”三个等级的汉语水平考试,每年定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举办,凡考试成绩达标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
据北京语言文化大学HSK考试中心考务办公室副主任柴省三介绍,HSK考试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考试从1990年开始,1993年设立HSK(高等)考试,1997年又针对欧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了HSK(基础)考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考试体系。
开始参加HSK考试的人,大多出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和文化交流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国外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进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迅速增加,考HSK的人也相应多了起来。1995年参考人数为1.26万人,到2000年已增至8万人左右,其中留学中国者占了90%。而这些留学生中,来自日本、韩国的又占了80%以上。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HSK考务办公室主任袁新说,因为中国与日、韩在文化上有亲缘关系,日、韩文化处于汉文化圈范围内,因此这两个国家的人容易接受汉语,学习的人也多。而欧美人学汉语在书写方面则存在很多困难。比起欧美,日、韩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更倾向于使用本国员工,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一些日、韩年轻人不得不将就业目光投向中国,而到中国来读大学,学费便宜,取得学位也相对容易一些。凡此种种,都刺激着他们报考HSK。
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门口,记者遇到了一位来自日本名古屋的女孩。她在国内读的是日语教育专业,做了两年中学教师后,到中国学汉语,希望毕业后留在中国做日语教师。她已经连续参加两次HSK考试,得到了三级证书。一位韩国留学生说,他舅舅在上海开了一家贸易公司,他想学好汉语进公司帮忙。“7月8日参加了HSK(初、中等)考试,感觉还可以,能不能通过就不知道了。”
相比之下,欧美考生学习汉语大多是因为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一位美国留学生去年参加了HSK考试,取得了六级证书。“中国文学很有意思,我很喜欢。”记者问及是否还想继续往上考时,她却摇摇头说:“没有必要了。”
还是应了“经济是基础”这句老话,多少人考HSK,在某种程度是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袁新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HSK。
也许我们真正想看到的,并不是HSK考场的火爆和拥挤,而是中国经济的早日腾飞。(本报记者 汪晓东)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