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4节课,下午3节课,听说以后晚上还要加两节,孩子晚上12点之前睡不了觉,我真担心这孩子的身体啊!”一位高三学生的母亲忧心忡忡地说。
本报实习生魏建报道 11月1日一位现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的高三学生的母亲给本报打来热线,反映孩子学业过重,影响了正常的休息。为此记者走访了北京市第十五中学的领导及部分学生。
记者赶到学校时是下午两点半左右,校园里静悄悄的,值班老师说今天是中期检测第一天,记者问怎么叫“检测”,回答说其实也就是考试,换了个名儿。
在教学主任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主管教学的刘主任。面对记者的提问,刘主任很无奈:“学生有负担这是实际情况,特别是高三学生,到了关口上,不紧不行。我们也想让学生学得比较轻松一点,可别的学校都这么搞,一个学校想不搞也没办法。我这是市重点中学,家长都是奔着这儿的升学率来的,这么好的学校,如果学生全考不上大学,我们怎么向市区交待,我们这儿高一高二的学生都学得很轻松,可就是没法回避高三这一关,因为前面有高考在啊!”同时,刘主任还反映,有些家长经常给学校打电话,说他们管得不够严。他们学校开的提高班和补差班,学生都是自愿报名的。这些补习班,据刘主任解释,是因材施教。
“学校为减负也想了很多办法”,刘主任列举了他们开设的20多种选修课:书法、陶艺、绘画、航空航天、形体训练、健美等。“高一高二的学生都乐意参加,可到了高三,你让他们参加他也不干了。”旁边一位老师说:“在减负和升学率中间,我们老师很尴尬!”
记者从学校走出时正碰上两个刚被“检测”完的高三理科生,他们显得很老成,“要上大学就得受这苦啊,其他地方比北京还厉害呢。”一个看上去是学生家长的走过来说:“嫌累就不要来这儿了,这是重点中学!”
采访过程中,曾赴美国教学一年的刘主任很有感慨地说:“美国学生的活动多,社会各方面都配合。比如学生参观博物馆不要钱。咱们不行,学生要参观老山汉墓,门票80元,怎么说都不减。高中历史课如果能和博物馆等单位配合起来上,那该多好。”
为了孩子,有家长提议减轻课业;也是为了孩子,有家长要学校紧抓不放。而高考的“关照”又是须臾不离的话题,减负就在这两者之间游离,中央教科所连瑞庆先生的说法颇具代表性:“高考和减负实际上是一对矛盾,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不能取消,只能不断改进。高考无论在考试制度还是在考试内容方面,相比过去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但要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社会对学校、教育主管对学校、家长对学校评价的主要方面就是高考升学率,高考升学率高,学校的综合评价指标就高,同时学校的效益、老师的收入也就好。如此一来,学校育人的目的也就自然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而偏离到关注考试。
面对考试,当然也就有了学生甚至家长的不同反应,生理上的、心理上的。记者很同情这位高三学生的母亲,正是因为现行教育体制中所缺乏弹性,高考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特别说明:由于高考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高考消息可能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手机短信传送天气预报、演出信息、彩票号码
文学艺术、留学移民、求职应聘、英语学习,尽在新浪网 文化教育频道。
|